历史学考研在2007年之前都是由各个招生学校自主,从2007年考试,教育部开始统一历史学考研专业课真题。07年至16年的十年间,历史学统考的十张试卷虽然部分题量的多少有所区别,但是总的试卷结构是一样的。以下是文都考研网为同学们整理的2014年兰州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的相关内容,快来一起学习吧!

一、名词解释

1.旧石器时代

人类历史的最 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 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新文化运动

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3.玛雅文化

印第安人的一支玛雅人创造的文化,繁荣期在4—10世纪,15世纪初,特别是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后衰落。玛雅人是有文字的印第安人。玛雅人的文化对后来的阿斯特克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新世界的希腊人”。公元前第1千纪前,玛雅人已有刀耕火种农业,他们用石头制造工具和武器,公元初出现城市,城市和村落里有贸易广场,玛雅人在数学、天文和历法上有很高的造诣。

4.文史通义

章学诚撰。该书是关于史学评论的专著,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而重点在论史。章学诚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又反对专务考据。他论述了王阳明六经皆史的看法,认为六经只是古代典章的纪录,应纳入历史范畴,作为古代的史书和史料处理,他主张史学家要有四长:学、识、才、德。他又根据史籍的作用,将史籍分为两大类:撰述(有史有论的著作)和记注(史料及史料的纂辑),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影响较大。提倡地方志的修撰,制定了体例。

5.夏小正

中国现存最古的科学文献之一,我国传世的部历法。原为《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夏小正》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候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可以说是•一部自然历的历法。

二、简答题

1.新石器时期黄河上中下游的文化

考古学分期中指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距今约10000年左右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2.中国远古到清末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管理选拔制度主要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个阶段。

(一)秦在商鞅变法时制定了二十级爵。指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颁发。

(二)察举制。新儒学的代表董仲舒提出正式建立察举制度的主张。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元光元年(前134年)实行,最初由董仲舒提议。一年一举,郡国各举孝、廉一人。“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汉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举取士,以广泛的吸收地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员,一般都在郎署供职,由郎官再逐渐升迁。

(三)九品中正制。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选官。 九品中正制不仅是选官制度,而且兼具考课官吏的作用。但是中正官往往被大族所垄断,而中正又把门第作为品评的首要甚至是的条件,于是九品中正制变成培植魏晋士族的温床,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四)科举制。(1)演变过程。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唐代制度发展完备,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设取士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举是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时间、科目都临时决定,现任官也可以应试,登科即可授官。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

宋代扩大了进士录取名额,登第士人的待遇。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

明代科举考试,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清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明制,至清末,政府开始变革科举制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察外国政治制度和技艺的新内容。至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

3.20世纪30年代社会史论战

中国社会史论战。这场论战主要由新生命派的陶希圣等人和托派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批判而鼓动起来。论战双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郭沫若首先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系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又认为等于奴隶制以前的族长制。李季认为是指希腊、罗马奴隶制并行而又先于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2)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的问题。李季认为原始社会崩溃后,中国则进入以土地国有为特征的亚细亚式的社会。郭沫若根据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等古代文献,最 早肯定中国奴隶制社会存在,并认为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吕振羽指出殷代是奴隶社会。(3)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李季认为,中国真正的封建制度仅与周代相始终,秦以后就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代。梅思平认为秦以后中国社会完全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陶希圣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在战国时代就因为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崩溃了。郭沫若、吕振羽都认为从秦汉到鸦片战争。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阶段。

4.洋务运动述评

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用不懂管理的封建官吏来管理企业,导致管理混乱、腐败横生,洋务企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

历史作用: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正确加以认识。洋务运动既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潮流,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对于历史学考研统考的选择题,看过历年考研选择题的考生肯定明白,选择题的难度是很大的,这种难度不在于题目本身,而在于知识点的隐蔽性,甚至有的时候教材当中都没有记录。考的东西全都是各种细节上面的问题。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