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解析—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的原因探

文都教育
  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解析—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的原因探析

  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到了战国,养士之风盛行,士的地位有了新的,相当一部分人登上了政治舞台,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成为统治阶级的人和传声筒。为什么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如此盛行?文都教育这次就为大家探究其原因,希望能为大家中国教育史的学习给予帮助。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之所以盛行,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来解读:

  1.经济原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为士人的生存奠定了物质基础,冶铁技术的发展、耕牛的推广、水利灌溉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更高层次的劳动分工,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完全分离,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部分社会成员分别承担;另一方面也提供了足够数量的劳动产品以养活大批这样“不耕而食”的“劳心者”。

  2. 政治原因:“士”阶层的社会作用决定了养士之风的盛行。诸侯卿大夫们为了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取胜,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壮大自己的势力,大规模地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盛行,士作为一个阶层而崛起。这当然与士本身有较高的素养分不开,不论是策士、隐士、学士、术士还是鸡鸣狗盗之徒,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或拥有射御的勇力;或娴熟于礼乐典章制度;或精通六艺之术,因而他们很得国君和卿大夫的赏识和重用。养士、用士之风的盛行了士的社会地位。

  公开兼并与竞争的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社会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由于通过养士的方式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称霸诸侯,所以上层权贵们争相礼贤人士,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以尽天才之大为己能,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大好局面。

  3.思想文化原因:

  (1)动荡不安的战国时局。进入战国以后,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变动、大改革的环境之中,生长于斯的士得以清醒客观地剖析社会历史,对于现实生活也有较为深刻的体验与认知,各国对于人才的期盼、智谋的渴求和自由意志的尊重,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有意无意之间造就了学术得以滋生繁荣的沃土。诸子之学峰起,学派林立,他们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对新生事物进行钻研探讨;对三代以来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弊病进行总结和批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相互洁辩,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把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推上了繁荣昌盛的顶峰。

  (2)养士者的道德修养及品格隐性。养士者们在个人修养上都很谨慎小心,即使有了错误也会自己改正过来。自觉不自觉地,养士者的品格有了提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国平原君曾仗势不肯交税,后经赵奢以大义说之后才交税。还有《平原君列传》中平原君以与赌徒毛公和酒徒薛公相交为耻辱时,被信陵君以语言与行动训诫,后能知错,也是品格的。

  (3)战国时代,社会动乱,礼崩乐坏,宗族“礼法”逐渐松弛以至瓦解,政归大夫,政出家门,甚至“陪臣执国命”的事件层出不穷。同时,奴隶起义、国人暴动也冲击、威胁着士的安稳平静的生活,这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士的社会地位。一方面,他们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他们在失去铁饭碗的同时,也摆脱了宗教制度的枷锁,不再依附于宗族,也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他们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最早的、基本的成员。

  大家要想更透彻地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考研教育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登录文都网校,参考研究生考试教育学的相关课程。

  ***相关推荐***

  考研大纲解析汇总(文字版)

  2017考研复习:历年考研真题下载(必看)

  2017考研英语二历年真题详解汇总

  2017考研政治复习:时政热点汇总(三)

  各省市2017考研招生院校

热门推荐

公告

    考研热搜词

    热点文章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