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建立在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使其努力掌控环境中的挑战,并将整合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这一基本假设上。
自我决定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理论中的重要派别和组成部分,文都教育在此为大家做详细介绍,希望能为考生的备考复习带来帮助。
在德西和瑞安看来,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这种潜能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及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
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而且是个体的一种需要。该理论认为人类有机体一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与他人归属感,以满足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性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而且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的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
自我决定的研究在强调内部动机的同时,也关注外在动机是如何影响内部动机的。它认为外在动机使用不当会导致内在动机的抵消。德西所做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该研究中,开始时对所有被试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非常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来说,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
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化动机是指由外在因素激发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意义的内在认同和追求,并成为学习的主导动力。自我决定行为源自于自我高度整合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以及高度内化的外在动机。
那么,自我决定理论对我国教育有哪些启示呢?大致可分为两点:,把自我决定作为对所有学生教育课程的整合。理解了自我决定的价值以后,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把自我决定作为对所有学生教育课程的整合部分进行实践。能力和自主是自我决定的两个基本因素,日常生活中个人需要和兴趣的满足需要个体具有自我决定能力。因此,对于所有学生来说,自我决定能力都很重要。教育者和家庭应该进行教育观念和课程的整合,在教育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策略训练和练习机会来促进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学生自我决定能力了,就感到是发自内心去做一些事,积极性会。现在教育中出现的“陪读”、 “老师看学生”的现象可能就会少了很多。第二,在自然环境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决定的机会。自我决定能力的不是经过几次训练就可以达到,而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育者和家庭可以通过各种环境(如家庭、学校或社区)和多元化的日常生活(课间时间,周末,进餐时间)促进自我决定行为。教育者和家长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我决定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计划制定和实施。
大家要想更透彻地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考研教育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登录文都网校,参考研究生考试教育学的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