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心理学考研真题统考312简答题
在做心理学考研真题的简答题时,仔细审题后,首先对于题目进行要点的提取。再针对每个要点稍作扩展,切忌只围绕一个点反复地长篇大论。以下文都考研网为同学们整理了2017心理学考研真题统考312简答题部分,希望对大家的心理学考研复习工作有所帮助。
(一)用维纳归因理论分析能力和运气
【解析】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
(1)他把归因的维度划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
(2)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3)能力、问题难度等是稳定的因素,环境、运气等是不稳定的因素。
(4)若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若一致则归因于稳定的因素。韦纳认为个体对原因的解释是影响成功预期的重要因素,而归因对于成功预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稳定性维度来实现的
由上述理论可知,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能力被认为是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失败归于自己的能力低下,他就很容易引发沮丧的情绪。而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会产生自信心、自豪感。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他继续努力的可能性会变小。当把失败归结于运气,而且久而久之的话,会出现习得性无助,因为他会产生对自己命运无法控制的不可控感,进而影响他的情绪。
【对照】与《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2017年模拟试题》卷二简答题77题一致;
【对照】与《学术心理学考研2017年冲刺习题册》心理学导论中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中的综合题9题一致;
(二)应激状态下一般适应综合症的阶段和表现
【解析】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而他的意识到自己屋里应付当前情境的过高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简单的说,可以把应激理解为压力或刺激。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把这种变化成为一般适应综合症,并指出这种综合征包含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1)动员阶段是指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会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2)阻抗阶段是通过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变化,充分动员人体的潜能,以对付环境的突变。(3)衰竭阶段是指引起紧张的刺激持续存在,阻抗持续下去,此时必需的适应能力已经用尽,机体会被其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损害,结果导致适应性疾病。可见,“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三)知识表征是什么?并用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举例说明。
【解析】
(1)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是指表征所具有的实际信息,形式是表达内容的方式。
(2)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而且人能够明确地用词汇或者其他符号将其系统表述出来。例如,中学生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W=FS”.
(3)陈述性知识以概念、、网络、表象或图式表征。
①概念代表着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比如:“眼镜”就包含了这样一些特征:有两个圆镜片,有两条眼镜腿,用来矫正近视等等。
②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位。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关系限制论题。例如在“电脑坏了”这一中,“电脑”是谈及的话题,即论题,而“坏了”则是这一的关系。之间有相互关系就可以构成网络。两个或两个以上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网络或语义网络。动物之间的分类知识就呈现出网络层级结构。和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
③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例如,在判断“大象比狮子大”时,在短短的时间里,头脑中出现了大象和狮子的模样,并在头脑中将这两个表象进行比较,好像看到了这两个动物一样。
④图式是组织的知识结构。图式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了与某一主题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部信息的框架结构。图式表征了特殊事物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既可以是抽象水平的,也可以是知觉性质的。例如,在“树”这一图式中,既包含了树是水土保持卫士的抽象特征,也包含了树的高度和形象等知觉特征。
【对照】与强化班讲义《知识的学习》307页个知识点一致。
【对照】与冲刺班讲义177页知识的表征一致。
【对照】与核心考点107页大题的第三小题相一致。
(四)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五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解析】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直接排除,如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双盲控制法等。双盲实验是一种严格的实验方法,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双盲控制时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了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2)恒定法: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时,让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相对恒定,如实验仪器,物理条件。恒定法的局限是: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操作的自变量和保持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匹配法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实行。因为力图使所有因素匹配成相等很难实现,而且某些因素,比如动机、态度等,无法找到可靠依据进行匹配。
(4)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平衡被试个体差异的方法,从理论上保证了被试具有代表性,一般大于30个。
(5)抵消平衡法:有些额外变量不能消除也不能恒定,比如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可以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比如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
【对照】与《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2017年模拟试题》卷一简答题80题一致
(五)在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给男性试看详细的案件资料,让他们摄像自己是法官,对罪犯进行判决。所有罪犯都是女性。实验将被分为两组:一组被试阅读的素件材料附有漂亮的罪犯照片(有魅力组);一组被试阅读的案件材料附有缺乏吸弓}力的罪犯照片(无魅力组)。案件材料涉及两种犯罪类型,一种是诈骗罪,一种是偷盗罪,实验结果见下表。
( 1 )简要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类型。
【解析】
该实验设计属于2 x2混合设计,其中罪犯魅力程度是被试间因素,犯罪类型是被试内因素。判刑时间是因变量。
( 2 )用线性图描述结果,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
罪犯魅力程度与犯罪类型二者有交互作用,共同对因变量判刑时间有影响,结果见下图
最后文都考研网建议考生一定要重视真题,一方面要仔细研读真题,总结考查的重点和和规律,透彻理解和记忆教材上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案例分析题的练习,以免丢失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