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考研知识点:假新闻、失实新闻、策划新闻辨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大家利用分散学习,每日学习一个重要知识点,长此以往,必有所得。文都考研 小编特为考生整理了新闻与传播考研知识点:假新闻、失实新闻、策划新闻、伪新闻辨析,希望对新闻与传播考研的考生们有所帮助!
20考研答疑交流:788281527【点击一键加群 】丨官网微博【@文都考研资讯 】
现在大家常常说标题党标题党,如果标题党回归到新闻传播的课本上,它将属于哪一类新闻范畴呢?
“上海姑娘逃离江西”事件、津巴布韦总统逮捕奥运会运动员事件、鲍勃·迪伦据领诺贝尔事件、《最穷地方孩子十年没吃过肉》一帖等等,哪些是假新闻,哪些是失实新闻,什么是策划新闻、什么又是伪新闻,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一脸懵逼的。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看看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概念区分
我们常说的假新闻、失实新闻、策划新闻都可以算作“虚假类新闻”,但是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带有欺骗成分的新闻,却难以把它分类到这三种里面去,比如:
2015年3月19日某报业网报道《男子嫌店家服务态度差一次点37碗面只看不吃》;
某门户网站在转载时替换掉标题的前半段,改为《太任性!男子点37碗面只看不吃》,很容易让人认为男子是出于“炫富”或其他怪诞心理点了37碗面,造成理解的偏差。这属于哪一类呢?
再有,某网站头条新闻《这只猫到底是上楼还是下楼》,新闻内容类似于一个看图猜谜的游戏,源于一个网民将自家楼梯上的猫咪照片传到网上,让网友来回答究竟猫咪是在上楼还是下楼
类似的话题在贴吧、论坛等社交媒体中每天都有很多,但是新闻价值确实不大,这又属于哪一类呢?
这就涉及到了虚假新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伪新闻”,这种新闻的“虚假”更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伪新闻的“伪”在于报道的对象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却不具备新闻价值,或者新闻报道并没有准确反映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简单来说,假新闻、失实新闻、策划新闻这三种虚假新闻是以真实性为标准,伪新闻则是以新闻价值为界定标准:将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当作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加以报道,或者,夸大或消减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比如:震惊体标题、软广类新闻、年复一年的香山红叶报道……
为了进一步认清“伪新闻”的实质,我们将其与虚假新闻研究中通常提到的三类“新闻”——假新闻、失实新闻、策划新闻——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视野中进一步把握伪新闻的真实面目。
假新闻与伪新闻:
假新闻是主观捏造出来的,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新闻”,其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并没有对应的客观实在。而伪新闻是基于事实基础上生产出来的“新闻”,其事实源是真实的,有据可查的,并非凭空捏造的。
失实新闻与伪新闻:
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一般失实指新闻中被遗漏的事实还不足以干扰人们对事实大致情况的了解,这样的失实新闻还可以归为新闻范畴,属于新闻产品中的“次品”;严重失实指新闻中遗漏的事实是关键性事实,导致人们难以通过新闻报道把握新闻事实的大致面貌,这样的失实新闻几乎与假新闻等同。
除了真实性的标准外,伪新闻与失实新闻的区别还在于,失实新闻是客观形成的,囿于记者的专业素养等因素,而伪新闻是记者主观造成的,是明知道而故意为之。
策划新闻与伪新闻:
依据真实性判断,策划新闻可以分为虚假性的策划新闻与真实性的策划 新闻;依据新闻价值判断,可以归为良性的策划新闻和恶性的策划新闻。良性的策划新闻可以起到很好的社会效应,比如奥运会直播等媒介事件,而恶性的策划新闻,其新闻事实本身不具有太大的关注价值,经由媒体策划、炒作成为热点新闻,可视为伪新闻。
从以上我们可以总结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
层:真实性。完全不是事实,凭空捏造的,是假新闻;说得半真半假,是失实新闻。假新闻是失实新闻的极端表现。
第二层:有了真实性,再看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被夸大或消减,是伪新闻。
策划新闻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划分,它与假新闻、失实新闻、伪新闻有交集的地方,它更多的是从记者的主观策划来说的一个概念。
伪新闻是什么?
“伪新闻”这个概念在今年的考研中非常重要,从我所看的各院校真题里,人大已经考过两次标题党了,随着暨南大学也考了一次。再加上今年微信公众号标题党盛行,UC震惊体也火了一时,因此今年有可能各个学校也要陆续展开对这个知识点的考察。
伪新闻的表现
(一)新闻业外部“渗透”的伪新闻
1、宣传新闻化
当前,“宣传新闻主义”成了我国的主 导新闻观念,新闻服务于宣传大局是的现实。将政治宣传当作新闻,主要有这些形式:
(1)日常工作报道泛滥,会议报道程式僵化:看似言之有物,读后不知所云。
(2)重复报道:重复报道的新闻事实已经失去新鲜性、时效性等新闻价值。
(3)“四季歌”新闻:节假日年复一年地报道,内容相似。
(4)政绩新闻:政府官员直接干预媒体报道题材的选择,要求媒体大力歌功颂德。
2、广告新闻化
广告新闻化,是指把广告信息包装成新闻的形式加以报道,通常被称为“软文”。广告新闻化其实是借新闻之名,行广告之实。它没有明显的广告标识,以新闻形式呈现,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模糊化,并且常常与炒作联系在一起,把某一话题炒作成新闻头条,最终实现商业目的。
3、公关新闻化
为了实现一定公共目的,在报道的时候夸大其词,过分美化某一方面,夸大公共事件的新闻价值,造成伪新闻。
(二)新闻业内部“滋生”的伪新闻
1、标题党新闻
(1)标题突出的事实部分在整个事实中占据比重不大;
(2)标题中隐去较关键的事实,刻意制造逻辑陷阱;
(3)整合“旧闻”,佯装“新闻”。
2、小众兴趣大众化新闻
典型例子是今年4月份的某网站头条新闻《这只猫到底是上楼还是下楼》。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本质上是一种大众化传播,一味选择小众兴趣当作新闻进行报道,就成了失却公共性的新闻、意义不大的新闻。
3、避重就轻的膨化报道
(1)集中报道某一类新闻,夸大类似事件的新闻价值:以自杀新闻报道为例,过分报道同类事件就会建构出一个不均衡的“拟态环境”,违背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原则;将自杀新闻煽情化、故事化,而真正重要的内容(原因剖析、心理疏导)被忽视。
(2)遮蔽掉新闻价值大的事实部分,淡化新闻事实的价值。
(3)在报道方式上,标签化新闻泛滥。5月份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刻板印象先入为主,对受众形成误导。
伪新闻产生的原因
1、新闻本位观念的缺失
政治、商业等因素对新闻价值的冲击,在新闻观念上反映出宣传新闻主义和商业新闻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宣传新闻主义和商业新闻主义,“在逻辑上都是放弃了新闻本位这一观念,以新闻之外某个目标为本位,把新闻当作实现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杨保军《新闻观念论》)
2、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新闻业的不当影响
一方面,政府对新闻话语权的直接控制强化了主流价值观和舆论导向,政治主体基于统治需求会选择掩盖一些不利事实;另一方面,企业、广告主通过资本利益影响新闻业的发展;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若得不到回报,就会打击到新闻记者的职业理想。
3、新闻传播主体多元化,新闻内涵泛化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然莅临,新闻生产也变得随意化,新闻的外延扩展,这引发了一种认知错误:新闻等于信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定义被解构,“新闻”的边界正在消失。同时,互联网超链接等技术使新闻内容融合了更多的信息元素,让人难以辨别,使得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被包装成新闻进行传播。如“裙子的颜色争辩”。
伪新闻的治理对策
伪新闻属于虚假新闻的一种,可以参考其治理对策,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观念上重视“新闻本位”;
2)职业道德建设;
3)约束机制的建立。
但伪新闻是一种特殊的虚假新闻,因此我们再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
1、增强新闻价值观念
确立合理的新闻价值观念是区分新闻和一般信息的关键,新闻首先要是“事实”,其次必须具备“新闻价值”。不顾价值客体属性的“制造”新闻活动,是造成伪新闻泛滥的主观根源。
2、将伪新闻列为虚假新闻的一种进行治理
违背新闻真实性的虚假新闻已经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新闻记者》已经连续14年举行“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并对其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然而,违背新闻价值属性的伪新闻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治理。
3、媒体新闻选择的自主权
不合理的新闻控制造成新闻业失去自主性,沦为不同力量的“人”,新闻价值很容易被置于其他考量标准之下,丧失新闻业本身的功能。使新闻呢价值的评判权回归媒体,独立自主地选择,实现“新闻本位”。
4、普及民众媒介素养教育
如何准确识别出有价值的新闻,如何利用媒介更好地传播新闻,是民众亟待的媒介素养。
以上就是新闻与传播考研知识点:假新闻、失实新闻、策划新闻辨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新闻与传播考研知识点,持续更新中,欢迎继续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