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适度原则。A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D表述错误,现象表现本质的。只有B与题干相符,所以答案为B。
2.A【解析】前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后一句'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体现出来的是唯意志论,所以正确答案为A。
3.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部分。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来表示:m′=m/v。此题中资本家投资100万,一轮生产后总资本达到了120万,说明剩余价值是20万。购买劳动力支付10万,也就是指可变资本是10万。所以剩余价值率为20/10=200%。
4.A【解析】这是2016年考纲的新增考点“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推动者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面对激烈竞争,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领域,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金融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也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5.C【解析】本题考核的是毛中特的精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故选C。
6.B【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故选B。
7.B【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根据材料描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事实”选出选项B。
8.D【解析】本题考核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为给予少数民族人民自治权利,故本题答案为D。
9.B【解析】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外敌入侵,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也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和外国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因此,正确答案是B。
10.C【解析】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师和科学技术,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长技”指的是外国先进的军师和科学技术。因此,正确答案是C。
11.A【解析】本题考查基本史实,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忻口、太原会战是平津失陷、淞沪会战开始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二战区组织的一次以保卫太原为目的的大会战,这次会战从1937年10月13日——11月 8日,历时近一个月。会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和一二九师一部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夜袭阳明堡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正面会战。忻口、太原会战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在这次会战中,国民党将士与八路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 3万余人,创华北战场歼敌之纪录。本题正确答案是A。
12.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在解放战争时期,党改变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变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的过渡。本题正确答案是C。
13.B【解析】 本题考查思修第二章。爱国主义的四个表现形式第四条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按照直接选择法选择B,熟记考点。如果间接选择,用排除法排除。爱国主义是一种意识,所以不可能是客观的,排除CD。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具体的,符合题干不同时期的表现,而不能说是现实的,现实的只强调一个状态,不体现动态变化的过程。排除A。正确答案是B。
14.A【解析】 本题考查思修第八章中国人权,新增考点。其中直接考查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A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是司法保障,B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是立法保障,C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是行政保障。正确答案是A。
15.C【解析】时政热点,本题考查十八届五中全会。
16.B【解析】时政热点,本题考查欧洲难民问题。
二、多选题
17.ACD【解析】此题中“一沙一世界”体现出来的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样的属性、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认识。而B选项本身表述错误,事物的本质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答案为ACD.
18.ABD【解析此题考察时间的一维性。一维性指一去不复返,即不可逆性。A指的是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B
指的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D.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C.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强调的是一种现象。所以此题的答案为ABD.
19.BCD【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相对过剩是指先对人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过剩。因此D正确,A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生产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因此BC正确。答案为BCD。
20.ABD【解析】被踢考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1.CD【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因此CD正确。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因此B错误。A是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之处。
22.ABC【解析】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能够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故A能选,高铁所代表的新兴技术行业的兴起体现出自主创新能力的故B能选,我国高铁与印尼国企的联合体现出国际投资合作水平的提升故C能选,高铁这一个项目的提升不能代表整个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故D不能选。因此本题答案为ABC。
23.AC【解析】民间投资政策的放活可以使得小型的难以融资的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故A能选;保障民企平等使用土地可以体现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故C能选。本题所题的各种政策中未涉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故B不选,也未涉及股份制企业员工的持股问题故D不选,本题答案为AC。
24.ABCD【解析】精准扶贫的方略包括一系列的举措,包括产业扶持、教育支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和社保政策兜底,故本题答案为ABCD。
25.AC【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简政放权的目的,这是为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故AC选。BD讲的是简政放权的手段和方式,故不选。本题答案为AC。
26.ABC【解析】本题考查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 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宝,也是我党重要的政治优势,故ABC都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故D不选。本题答案为ABC。
27.BCD【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具体为: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次,维新派的局限性,表现为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是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选项A错误,维新派没有彻底否定“中学”。维新派代表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没有彻底否定“中学”。答案是BCD。
28.ABC【解析】本题考查是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具体来讲,其意义有①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②掀起的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③涌现了一批青年革命民主主义者,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选项D错误。新文化运动虽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化,批判孔学,但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批判孔学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的地位,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所以,他们并没有彻底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因此,答案是ABC。
29.ABCD【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选项A正确。说明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选项B正确。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选项C正确。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的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选项D正确。正确答案是ABCD。
30.ABCD【解析】 本题考查思修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考点。新增考点。法制和法治,一个名词,一个动词,法制更强调法律的制定,法治更加侧重法律动态实施的过程。AB是去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原话,也是今年新大纲新增加的内容。CD强调法律的落实和动态的实施,课本上没有的提法,但是符合法治体系的内容。因此ABCD全选。
31.ABD【解析】本题考查思修第八章,新增考点权利和义务辩证统一的观点——相互依存,目的和手段,二重性。C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顺序性。两者不具有顺序,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不选C。答案选ABD。
32.ABCD【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是习马会面,这是自1949年以来首次在任的两岸领导人举行面对面的会谈,这一历史性的会面将对两岸关系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其中,马英九在致辞中提出维系两岸和平繁荣现状的5点主张,习近平提出4点坚持,即本题选项中的ABCD,表述正确,故全选。
33.ABD【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人民币“入篮”。ABD三项对世界经济的重大意义表述正确,C项表述错误,与事实不符,故本题选ABD。
三、材料分析题
34.(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作为理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从而构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发展的,体现为由低级阶段想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一规律决定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用来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的,它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的深化协调推进。所以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
(2)“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
35.(1)“铁腕治污”引发的广泛讨论体现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认识经济发展同环境治理的关系中不同的态度。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应有之义,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济发展依然是总布局中的中心环节、关键环节,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环境治理是总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生态保障。
第三,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二者的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首先,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指数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是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铁腕治污”所引发的争论体现出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划定生态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争论中所体现出的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正体现出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的迫切性。
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生态文明的保障不能治标不治本,不能短期休克式治霾,而要在法律法规中将保护生态文明长期固定下来。
36.(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把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强调必须向一些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从作风和本领两方面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执政舟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2)在现阶段,党面临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执政考验的核心就是能否长期执政下去的问题。第二,改革开放考验。第三,市场经济考验。第四,外部环境考验。
新形势下,党需要应对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这是和平时期最容易出现的危险,也是任何长期执政的政党都要面临的重大考验。第二,能力不足的危险。第三,脱离群众的危险。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第四,消极腐败的危险。
37.(1)家庭对个人产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风是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的概括,它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传承道德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渠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大多数家庭实际上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家风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弘扬了悠久的民族文化。勤劳守信、俭朴持家、睦邻友善……这些优秀的品质,一直都是家风传承的核心。重视家风培育,就是重视社会风气建设,就是为社风向好向善打下坚实基础。树立端正家风,有利于道德回归,有利于弘扬正气,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家庭教育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不断拓宽渠道、丰富载体,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自觉培养和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内含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理应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其得以践行的重要载体。
营造良好家风要坚持:,增强公民认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家风的重要促进作用,因为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展示和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人民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三,注重普及效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的价值导向、行为准则和共同追求。
第四,强化各级引领。发挥重要节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使全体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38.(1)联合国是二战主要同盟国在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时刻,为构建持久和平的战后国际秩序而发起成立的。联合国宪章及其宗旨和原则的确立,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的重要成果,是世界和平力量反思战争发生深层原因的结晶,是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的法理基础。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
联合国作为代表性、规模、的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国际论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成就为国际社会所公认。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联合国还是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
中国始终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泥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命运共同体”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连带效应,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因为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