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研政治真题一向是备战考研考生最重视的复习资料,考生可以通过历年考研政治真题来了解及预测下一年考研政治特点以及考查的重点题型,为了方便大家系统的使用历年考研政治真题,文都考研整理了2000年至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帮助考生备战2018考研政治,以下是2000年考研政治文科真题答案

  2000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文科)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1分)

  1.C 2.A 3.D 4.D 5.C 6.D 7.D 8.B 9.A 10.B 11.C 12.C 13.D 14.C 15.A 16.B

  二。多项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

  17.BCDE 18.CD 19.BCE 20.ABD 21.DE 22.ABDE 23.ABCD 24.ABE 25.ADE 26.ACE 27.ABCDE 28.CE

  三。简答题(共1题,每题5分)

  29.答案要点:

  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就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2分)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1分)经济效益明显,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2分)

  解析:本题属于当年时事政治试题

  它的基本要点是: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权益、明显增强能力,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这道题也是邓小平理论概论中的重要问题。

  四。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

  30.答案要点:

  该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3分)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2分)

  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历史唯物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是正确的。但是归结为“成事在天”就属于社会历史观点的唯心史观和宿命论了。即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须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该题考查的知识点同18题是一致的,表明布局结构不合理,考查面窄,全卷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部分的试题,也是不妥的。

  31.答案要点:

  股票是投资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2分)

  但由于股票能获得股息收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才有一定的价格。从理论上说,股票的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3分)

  解析:这是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第四章“股份公司、股票和股票价格”知识点的有关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股票价格要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并运用来辩析所给的能力。

  回答这个题,有三个层次的要点:

  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股票。这就是股票是投资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或者说股票是投资者入股的股权凭证,或者说是投资者的所有权、收益权的凭证,都是一个意思。股票本身没有价值。

  其次,要结合所给,指出什么是股票价格。这就要指出,从理论上说,股票价格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也不等于股票的票面值,而是股息收的资本化。

  最后,要简要分析为什么本身没有价值的股票会有价格。这是因为股票能获得股息收入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买卖,或者说,作为收益凭证可进行交易,因而有一定的价格。换句话说,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转让股票能带来股息收权利的一种代价。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

  32.答案要点:

  如果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来说,它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分)

  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次历史性巨变。(2分)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2分)

  解析:本题是胡绳先生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一书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的一句话。原谅是这样的:“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果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考的是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作为辩析题,不要对此题作简单判断,必须做两方面的分析,即是说辛亥革命是不结果实的,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看,辛亥革命又是结果实的。

  33.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4分)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衔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4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2分)

  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唯物辩证法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学说。题目要求正确认识改革巨大成就和负面效应的关系,没有什么难度,而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会令考生在原理上答太多的内容又不得要领,韪应该指明用辩证唯物论主义矛盾学说的有关原理,阐述考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考生不能紧扣题意运用相关原理,那就是考生的水平问题了。文科哲学试题连续两年都考唯物的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不一定恰当。此外,答案要点应明确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只讲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的同一性的一个方面的含义。

  34.答案要点:

  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民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是党的一贯政策。(5分)

  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私人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建国后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存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的一面,对此必须加以限制,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4分)

  新中国成立前夕,重申这一方针,有助于防止出现“左”的偏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分)

  解析:本题考《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意料之中的,《考试大纲》中亦有明确要求。但的角度又是很意外的。它不是专政权问题,而是考“节制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的基本依据”,因此本题有相当难度。

  实际上,《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也没有直接揭示“节制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的基本依据。考生只要熟悉了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关于革命的性质、对象、两步走的学说、经济纲领等,这题的基本分是完全可以得到的。

  如从当时的基本国情(经济不发达)、主要矛盾、社会性质等方面分析也是可以得分的。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

  35.答案要点:

  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2分)

  ②我国经济运行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分)

  ③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了人民生活水平。(2分)

  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这一目标,是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4分)

  解析:正如试题的导语所示,这是一道关于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材料题。度题所提的四个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其中第①、②、③个问题,需要运用所掌握的关于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知识,分析所给材料,从中概括出答案;第④个问题,则是理论性的,可以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直接回答的。答好这两类提问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是考生平时对这方面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

  关于第①个问题,从材料1中1979-1984年是起步阶段,其重点是农村改革;1984-1988年是全面改革阶段,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1988-1991年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稳定;1992年后市场化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1997年以后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等提法中,不难概括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从农村到城市(这一点材料反映明显)、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这两点材料反映不明显)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对比俄罗斯当年所谓“休克疗法式”的改革就很清楚)。

  关于第②个问题,从材料①中改革以来我国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总体上实施指导性计划;材料②中各类商品价格中市场调节价已占80%以上的情况,可以得出我国经济运行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答好这个问题的关键,使考生要懂得: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外是计划和市场两种。还要懂得: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通过价格信号实现的。

  关于第③个问题,运用科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以及我国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等知识点的理论知识,从材料①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看到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从材料②中我国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已处于世界前列,看到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材料③看到改革人民生活水平。

  关于第④个问题,首先要运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知识点的理论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其次,要指出为什么选择这一目标,这既是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理论探索深化的最重要结论,也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

  36.答案要点:

  ①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西方五国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美国拥有明显优势。(2分)

  ②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管发生多大变化,它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体。从材料3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一方面宣扬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又搞贸易保护主义,说明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作用并未消灭。(2分)

  材料2认为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作用逐渐消失,实际上否认了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宣扬“主权过时论”,目的在于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2分)

  ③实质是企图将全球化变为美国化。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并有独霸世界的战略企图。(2分)

  ④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现有的世界经济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订规则,并加快自身的发展。(2分)

  解析:本题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关于世界经济的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以及鉴别、批判某些错误观点的能力。题目有一定难度,需要对基本观点有所理解的情况下,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概括、鉴别、批判一些看法的能力。单纯地死记硬背,笔记搬家是难以回答的。

  问①,涉及材料1,问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材料1告诉我们,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见统计数字。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表现。统计数字还告诉我们,在世界直接投资额中西方五国占大多数,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体,近年来美国拥有明显优势。

  问②,涉及材料2、3,要求考生从材料3所提供的事实评析材料2的观点。材料2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及其政府变得无用武之地”,也就是说民族国家失去作用。从材料3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一方面要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分们的产品和劳务开放市场,提倡贸易自由化;一面又利用反倾销法律来抵制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说明国家保护本国利益的作用仍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虽然发生种种变化,但它还是世界经济的主体。

  材料2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作用消失的观点,实际上否认了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实质是宣扬主权过时论,目的是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服务。

  问③,涉及材料1和4,让考生评析材料4所表述观点的实质和原因。材料4告诉我们它的实质在于使全球化变为美国化,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主要原因是因近年来美国在世界经济等方面所拥有的世大优势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得美国推行独霸全球的战略企图更为猖獗,霸权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就是2000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希望考生能够对每一道真题都吃透,这样再碰到类似题型时即可知道如何解答,最后文都教育预祝各位考生2018考研成功。

  文都考研会及时为考生们推送新鲜、有效且实用复习资料以及资讯类信息,来帮助征战2018考研的考生。关注文都考研网kaoyan.wendu.com,了解更多有关考研英语的相关内容。2018考研路,有你有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