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护理考研知识点有了基本的掌握。文都考研小编按专题来带大家复习一下,护理综合考研知识点: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一起看看吧。

1

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值及其评估:

体温:

成人体温平均值及正常范围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37.0℃(98.6℉)

36.3℃~37.2℃(97.3℉~99.0℉)

肝温

37.5℃(99.5℉)

36.5℃~37.7℃(97.7℉~99.9℉)

腋温

36.5℃(97.7℉)

36.0℃~37.0℃(96.8℉~98.6℉)

体温评估:

(一)体温过高

1.定义: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致热源作用或本身功能紊乱时,致使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高限,即腋温超过37℃,或口温超过37.5℃时,称体温过高或发热。

2.发热程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人体的耐受热为40.6~41.4℃,低于34℃或高于43℃,则极少存活。所以护士对于体温过高或过低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3.发热过程

发热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上升形式:一般有骤升和渐升两种形式。骤升是指体温迅速上升,在数小时内达到39~40℃或更高。渐升是指在数小时内,体温逐渐上升,经数日可达高峰。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有时伴寒战、肌肉酸痛、无力。

(2)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增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3)退热期(体温下降期)

特点:散热增加,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体温下降方式:一般有骤退和渐退两种形式。骤退是指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渐退是指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此期由于病人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者、有心血管疾患的病人,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四肢厥冷等虚脱休克征象,护理应密切加强观察。

4.发热类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

5.伴随症状

发热病人常出现以下伴随症状,如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意识障碍、皮疹等。

(二)体温过低

1.定义: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从而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2.原因

(1)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2)疾病或创伤

(3)低温环境

(4)低温麻醉和药物中毒

3.临床表现

发抖、皮肤苍白、冰冷、血压下降、呼吸和心率减慢、意识紊乱、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

脉搏:

正常成人每分钟60~100次,正常情况下,脉搏与心率是一致的,

脉搏评估:

1.脉率异常

①心动过速: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

常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一般体温每升高1℃ ,成人脉率约增加10次/分。

②心动过缓:成人脉率每分钟低于60次。

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低等。

2.节律异常

当心脏冲动发生异常或传导障碍时,可产生各种心律失常,主要表现在节律不规则,即脉搏搏动不规则、间隔时间时长时短。

①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

其发生机制是心脏异位起搏点过早地发生冲动,而引起的心脏搏动提早出现。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②脉搏短绌: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小于心率。

其特点是:心率快慢不一、心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

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心肌收缩强弱不等,有的心输出量少的搏动可以发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而造成脉率低于心率。常见于心房纤颤。

3.强弱异常

①洪脉

当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时,则脉搏强而大,称为洪脉。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②丝脉或细脉

当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时,则脉搏弱而小,扪之如细丝,称为丝脉。常见于心功能不全、休克等。

4.动脉壁异常

若动脉管壁变硬,丧失弹性,触诊时呈条索状,提示早期动脉硬化。如果动脉管壁有钙质沉着,动脉管壁不仅硬,且有迂曲,呈结节状,则提示严重的动脉硬化。

呼吸:

正常呼吸是比较均匀、规则、无声、不费力,一般是在无意识中进行,但有时也可随意识改变深度和频率。正常呼吸的频率是16~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男性、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呼吸评估:

1.频率异常

① 呼吸增快: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

常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② 呼吸减慢:呼吸频率低于10次/分。

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麻醉剂、镇静剂服用过量等。

2.深度异常

① 深度呼吸(库斯莫尔呼吸)

呼吸深大而有规则。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

② 浅快呼吸

呼吸浅表而不规则,有时呈叹息样。常见于呼吸肌麻痹、某些肺部疾患。

3.节律异常

① 潮式呼吸(陈-施氏呼吸)

② 间断呼吸(比奥呼吸)

4.声音异常

① 蝉鸣样呼吸

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象蝉鸣样的声响。常见于喉头水肿或异物。

② 鼾息呼吸

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常见于昏迷、呼吸道肿瘤等。

5.呼吸运动异常

① 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

一般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当出现(1)肺或胸膜疾病,如肺炎、胸膜炎; (2)胸壁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等,均可使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

② 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

一般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当出现腹膜炎、大量腹水、腹腔极大肿瘤等均可使膈肌向下运动受限,出现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

6.呼吸困难

是指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异常,主要由于气体交换不足,机体缺氧所致,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出现呼吸费力、紫绀、端坐呼吸、鼻翼煽动等。

临床一般分为三类:

类型

症状

原因

常见疾病

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费力,吸气时间大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

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进入不畅,使呼吸肌收缩增强,肺内负压极度增高

喉部及气管疾患,如急性喉炎、喉头水肿、气管肿瘤、气管异物等

呼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大于吸气时间

下呼吸道部分梗阻,以致于气流呼出不畅

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混合性呼吸困难

呼气与吸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且表浅,常伴有呼吸音异常

肺部广泛病变,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

重症肺炎、大片肺不张、气胸等

血压:

血压的计量单位是千帕(kPa)和毫米汞柱(mmHg)。

mmHg与kPa的换算公式:kPa×7.5=mmHg,mmHg×0.13=kPa

血压通常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的血压范围是:收缩压为90~140mmHg(12~18.6kPa),舒张压为60~90mmHg(8~12kPa),脉压为30~40mmHg(4~5.33kPa)。

血压评估:

1.高血压 指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2.低血压 指血压低于90/(60~50)mmHg[12/(8~6.65)kPa],表现为脉搏细速、心悸、头晕等。常见于大量出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3.脉压差的变化

(1)脉压增大 常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

(2)脉压差减小 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末梢循环衰竭

以上就是护理综合考研知识点: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更多护理综合考研知识点,持续更新中。

相关推荐

护理专业考研复习知识回顾:疼痛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