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考研网整理了教育学原理考研知识点汇总下篇内容,详情如下(接上篇)。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2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二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

五、教育目的

1、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业煌主要的和基本的特征是,(在实践活动之先,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预先存在了)。

2、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而创造的一种新型进化形式,它不同于通过生物进化而实现的基因种族遗传,而是一种社会性的“遗传”,它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它不受个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亲缘关系的限制),教育者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传给自己的直系后代,而且可以传给社会的其他成员,从而缩短了个体成长的过程,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4、(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5、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永恒基础)。

6、(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7、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智力、文化知识、劳动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共同构成的。

8、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9、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课程目标一直到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具体内容构成的内在和谐的)有机整体。

10、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11、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的直接影响是随着(现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这一现代化的进程给予教育的影响就在于孕育和产生了(普及的)、(社会化的)、(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形态。

12、现代教育的教育目的直接受到(现代生产发展)的影响。

13、(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14、教育的现代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教育的普及化)。

15、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学说同以往种种有关人的发展的学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往一切有关人的发展学说或者是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的社会基础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或者是把人看做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脱离其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个体,抽去了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预言了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中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6、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指(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不是来自神,不是来自精神,也不是人固有的,而是来自“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指(它的根本属性不是抽象的理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现实性、社会性)。

17、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8、马克思的在《资本论》中,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一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19、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20、(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发展的个人的方法。

21、马克思以其敏锐的油察力提示,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已经在(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发展的人的方法。

22、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个人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23、在我国,(1902)年以前并没有确定的全国统一的教育目的。(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首先提出了制定和贯彻全国一体的教育目的的必要性。清朝政府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和颁布教育目的。这些教育目的充分体现了清末统治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精神,反映了清末政治经济对教育的要求。

24、(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从1958年正式提出教育方针以来就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点。

25、(正确理解劳动者这一概念)是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前提。

六、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2、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育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在教育学原理中,教育制度通常只讨论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

3、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因而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4、在现代学制中,学校教育机构系统仍然是最严密和最有效的施教机构,并且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5、学制产生于学校之后。在进入阶段社会之初,产生了最初的学校,

6、古代学制具有不系统性和不完善性。

7、古代学制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8、现代学制也是发展的,它的发展方向是终生教育制度。

9、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校都没有严格的大、中、小学之分,更没有学前教育机构。

10、国民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现代学校系统的产生。

11、现代学制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近几百年才形成的。

12、欧洲的双轨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3、在欧洲,随着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概在12世纪中叶时就产生中世纪大学。

14、中世纪大学产生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到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

15、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作用,是大学的预科。

16、当时大学的四科,对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都没有严格的规定。文科一般为6~7年,其他三科为5~6年。17、在文科学习三四年,修完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获得在文科任教许可证的,就是硕士。

18、文科修业期满,就有权进入大学其他三科中的某一科学习,毕业合格,并获得任教许可证的,就是博士。

19、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一条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把这些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大学的,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等;另一条是创办的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

20、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在18~19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21、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曾出现了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一类学校,在英国叫文法中学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这些学校修业年限不等,有6年的,也有8~10年的,它们的教学内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也与中世纪大学的文科基本相同,都是为大学培养预备生和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官吏的。这类学校在教育史上一般称为古典文科中学。

22、18世纪初,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提出了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一类以实用学科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

23、比起古典文科中学来,实科中学更适应生产和社会经济的需要,更接近生活,具有更鲜明的现代中学的特点。

24、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意味着中等学校在现代学校的方向上迈出了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25、实科中学同具有浓厚古代学校传统的古典文科中学经历了两百年的长期斗争,并取得越来越强大的地位,同时促使古典文科中学不断改进和发展,二者都逐步变马了愈益完善的现代中等学校。

26、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有一种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主要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是欧洲城市的初等学校。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又办起了许多小学,这些可称为小学的前身。

27、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和一定的自然与社会意识,从而推动了以劳动人民子女为主要对象的小学教育的广泛发展。到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初等教育由此得到普及。

28、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更高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这一要求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延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务教育先后延长到了8~9年。延长的这部分教育统称初中教育,实施初中教育的学校一般叫初级中学。

29、在欧洲各国,这类学校都只是小学的延伸,并不能与高等学校个衔接。与大学相衔接的高级中学是由古典文科中学演变而来的。这就是典型的双轨学制。但是在美国,并没有类似欧洲学校的这样的一种发展过程,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延伸到高中,形成了单轨学制。

30、实行双轨学制的国家通过群众性小学——初级中学——职业学校的学制系统来适应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要求。

31、美国则除了举办中等职业学校外,更主要的是把普通中学办成综合中学,设立职业科,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创造了通过单轨学制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办法。

32、从20世纪中叶起,各发达国家的教育都经历了一个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教育水平,普及完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期。

33、大学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传统,开始向大众开放。同时在中学与大学之间开始发展出一个高等教育的广泛空间,如各种短期大学。

34、现代幼儿教育机构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时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20世纪前半叶,随着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在发达国家,幼儿教育机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走向普及。

35、幼儿教育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已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

36、19世纪初在德国首先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士),并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到20世纪,研究生教育在许多国家都得到广泛的发展,成为学制系统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37、现代学制是由两种结构所构成的,一种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另一种是横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前者叫做双轨学制,后者叫做单轨学制。双轨学制以西欧各国为代表,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介于上述两种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叫做分支学制。

38、双轨学制是以18~19世纪产生的学校系统为基础形成的。

39、该学制系统分为两支,即由中世纪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群众性现代学校。

40、双轨学制的两轨,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来发展为与初中相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

41、双轨学制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

42、美国在独立以前,多数地区都曾沿用欧洲双轨学制。

43、在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美国学制的变化呈现出与欧洲不同。原来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由此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模式。这种学制形式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因此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44、在十月革命前帝俄时代实施的是传统的欧洲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学校系统,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又部分恢复了帝俄时代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由此形成了既有单轨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的某些因素的分支型学制。

45、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有其优点。

46、三类学制的产生和发展是有一定的历史顺序的,即从系统占优势向阶段占优势发展,由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向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

47、欧洲学制的发展变化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的完整轨迹

48、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并轨就要延伸到哪里,因为单轨学制是普及教育的好形式;第二,事实证明,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49、很多国家都已把幼儿教育列入了学制系统是现代学制向终生教育制度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50、小学已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

51、英国的“十一岁考试”和法国的“六年级入学考试”都于60~70年代被取消。

52、由于义务教育已经延长到初中,又由于初中是科学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导致初中阶段教育结构发生了变化

53、把初中阶段看做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中间学校由此而来

54、不把初中看成是中学的初级阶段,而是把它和小学连接起来,统一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取消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考试,加强初中结束时的结业考试,在整个阶段结后再进行分流,或进行进一步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或进行职业教育。

55、高中是现代学制的产物。美国单轨学制中有高中,后来前苏联学制中也有了,最后才是欧洲。

56、在当代,所谓三种类型的学制,事实上变成了高中阶段的三种类型了。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乃是现代学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57、尽管三类高中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大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的任务中各有侧重,但都有进行大学预备教育这样一个共同点。可以预料,随着普及教育达到高中阶段,中小学学制的三种类型终将被单轨学制一种类型代替。

58、现代职业教育最初是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后来依次发展到初中、高中和初级学院阶段。

59、职业教育在哪个阶段进行,完全依赖于现代生产所据以存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60、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特征:一是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基础越来越高;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61、20世纪以前的高等学校是文化和科学的金字塔,同社会生产的联系还不十分密切,主要进行3~4年的本科教育,其他层次或者没有,或者比例很小。

6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等教育有了重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63、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一是多层次,二是多类型,

64、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生教育的施教育机构系统

65、“回归教育”、“终生教育”,“成人教育”逐步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66、这些新的教育形式和机构不仅是对传统学制的一种重要补充,更是一种改造。这些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不脱产性以及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

67、现代教育的施教机构的发展趋向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个层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轨迹是由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单轨学制;第二个层次,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轨迹是由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非学校教育机构)→终生教育制度。

68、我国的现代学制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

69、个以法令形式在全国颁布并推行的现代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

70、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制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这两个学制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影响。

71、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72、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包括: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七、学校

1、学校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质的飞跃,标志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总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2、人类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左右埃及。

3、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商代。

4、欧洲学校的出现大概是在公元前8~7世纪。

5、古代学校诞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青年之家”(西方)或庠(中国)。

6、现代学校是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7、现代学校的形成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

8、现代学校的类型比古代学校更加多样化,既包括初等学校,也包括中等学校和现代大学,既包括普通文化学校,也包括职业技术学校。

9、现代学校的危机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危机的一个集中体现,从现代学校开始诞生时就存在,至20世纪变得日益突出。

10、对现代学校危机的分析和批判是20世纪教育学的重要主题。

11、除学校之外,家庭与社区同样为重要的教育组织和力量。

12、家庭教育功能的历史变迁。家庭的教育功能是家庭众多功能中的一种。家庭的教育功能有一个在外部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过程。

13、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或延伸。

14、家校合作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15、家校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校为本”模式、“以家为本”模式和“以社区为本”模式三类。

16、在家校合作中,学校人员起指导作用。

17、家庭学校(home school)。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准学校”类型,学生不用上正规的学校在家里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规定课程。

18、市民社会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它反映的是现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与良性互动关系。

19、近代以来经济市场化、社会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导致了“有限国家”(国家的权力是有限的)概念的产生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它导致了社会生活中权力结构的巨大变化。

20、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公共性、非正式性等特征。

21、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是的一种类型。

22、不同的学校文化是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表征,是“特色学校”的一个显著标志。

23、建设积极、健康、向上,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的学校文化,是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和长期的任务。

24、根据学校层次,学校文化可以划分为大学文化、中学文化和小学文化;

25、根据学校存在的历史时期,可以把学校文化划分为古代学校文化(包括中世纪学校文化)、现代学校文化、当代学校文化;

26、根据学校文化存在的主流文化背景,可以把学校文化划化为美国的学校文化、日本的学校文化、中国的学校文化、法国的学校文化,等等。

27、不同类型学校文化的构成大致相同,可以从两个纬度分析:从文化创造和享用的主体来说,学校文化主要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行政人员文化;

28、从文化构成的要素来说,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学校观念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

29、学生文化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构成一个相对完整而多样的“学生生活世界”。

30、学校观念文化是指一所学校追求和实践的学校精神、学校理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整套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等等。如《学生守则》、《教师守则》、《办公室工作要则》等

31、学校观念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和学校发展是根本动力。

32、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不同文化主体之间日常交往的方式、学生世界中的语言和行为禁忌,等等

33、学校制度文化具有或隐或显的规范作用。

34、学校物质文化是指体现学校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的一切建筑、环境和设备的集合,构成学校教育的“物质情境”(the physical situation)。

35、学校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社会组织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式,是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是享有一定权力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36、法律上的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的教育机构,其中既包括学制系统以内、以实施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37、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它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38、这些特点归结到法律上来说,就是要确立教育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性质,也就是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39、学校教育机构在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两种主体资格。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40、法人是和自然人相对应的,在法律上能够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组织。

41、由于学校法人和其他法人组织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把它看做公法人、财团法人、公益法人的范畴。

42、由于以上特点,对学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应作限制性规定。

43、从法律上规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在于: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有利于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有利于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

46、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部领导体制的基本形式: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47、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能是通过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

48、过错事故与意外事故不同,违法行为是这类事故的必要条件。

教育学原理考研知识点汇总上下篇涵盖了主要的知识点,考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记忆,文都考研小编也在此预祝大家复习顺利~

相关推荐

教育硕士考研必背知识点——阿斯蒂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