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经过半,准备参加25考研的学生都复习到什么进度了呢?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关于“348文博综合文物与博物馆专硕名词解释”快来对下你记住那些了~




土墩墓:古代墓葬形式之一。典型特征为平地之上修建土墩,土墩内埋墓葬。主要流行于西 周至春秋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闽北地区,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有地方特 征的青铜器,研究者多认为属吴越文化葬俗。此外,早期的良渚文化晚期的汉代也有此墓葬。
 
庑殿顶: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 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 用。唐朝时和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由 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 又称四阿顶。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首先提出的新史学论证方法论,即利用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 相互印证,来论证中国历史问题。对推动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对中国学 者影响巨大。
 
金石录:宋代金石学著作,赵明诚撰。三十卷。成书于徽宗宣和末年,仿《集古录》体例, 前十卷著录铜器铭文和先秦至北宋1900余种石刻目录,碑目下多注明碑文撰书者、立石日 期,后二十卷乃赵氏为部分器物、碑刻所作题跋502条。是书为现存最早的碑刻目录和研 究专著之一。现存版本以宋刊龙舒郡斋本为佳。
 
绝 对年代:相对于相对年代的考古年代学术语。指根据碳十四、热释光、光释光、铀系裂变, 钾氩法等物理、化学年代测定手段得到的测定数据。确定相对年代或考古遗存比较精 确的年 代段,通常以“约公元前XXX年”或“约距今XXX年”表述,如约公元前1750年或约距今4100 年。现今的自然科学年代测定手段尚达不到精 确到某年的水平,通常存在着某年代数值的前 后误差值,故绝 对年代只是一个比较精 确的年代段。测定的年代数据的前后误差值与不同的 测定技术手段的误差程度相关,因此绝 对年代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相对年代:相对于绝 对年代的考古年代学术语。考古学家根据类型学分型分式的分析结果结 合地层关系,对一个遗址使用年代、考古学文化内涵进行分期,建立表达文化遗存相对早晚 的年代序列,作为考古学文化谱系、社会考古、精神文化考古、古史研究等更深层次考古学 研究的相对年代框架基础。通常以考古学文化的XX期为表述,如庙底沟二期文化早期、陶 寺文化早期等。相对年代是根据类型学和地层学分析得到的年代早晚序列,不论其测定的绝 对年代有怎样的偏差,其年代早晚的序列不会错误逆转,因此具有一定的绝 对性。在实际研 究中,相对年代序列用以判定绝 对年代数据结果出现的倒置错误。
 
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开始于全新世初期,大约距今1 万年。经济生活主要是渔猎和采集,使用的工具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也有局部磨光的石器, 并发明了弓箭,使狩猎的生产效率大为提 高。各地区并不是普遍存在中石器时代这一过渡阶 段。中国的西藏、青海等第 一级地,因新石器时代发生较晚,存在着中石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又称金石并 用时代。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 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 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 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三星堆遗址: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商周蜀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北面。遗址主要 分布在鸭子河和马牧河两岸的脊背形台地上。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年代距今约4800~2800 年。发现有城址,城墙外有壕沟大量房屋居址、灰坑等。陶器具有蜀文化特征,也曾受到中 原文化的影响。两个祭祀坑共出土青铜、金、玉石、象牙各种祭祀用具700多件。三星堆 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 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埋藏学:是指研究分析过去物质文化遗存废弃、埋葬、风化、搬运、堆积整个过程的科学。 借用自古生物学,如今开始在考古学中应用,试图了解考古遗迹和遗址堆积的形成过程,从 而探索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动态变化的重要细节信息,以管窥遗址内部社会组织动态变化的详  细过程。
 
金石学: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考古学传入之前以古代铜器与石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注重铭 文的著录考证,旨在证经补史。北宋曾巩最早使用“金石”一词,清代始有金石之学的名称。 北宋刘敝提出古器物研究方法,金石学始具雏形。清嘉乾以降,金石学达到鼎盛。及至晚清,  甲骨、简牍大量出土,丰富了金石学的研究内容。
 
窑系 :是指以一个名窑为代表,各窑口生产相同品种或相近品种的瓷器的一系列窑口,形成 于宋朝。该名窑代表了该瓷系瓷器的一般特征,每个窑口都有胎釉特征、装饰方法、烧制工 序的不同,而与其他窑系有明显差异。
 
中山兆域图铜版: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cuò” 墓椁室,该铜版平面呈 长方形,长94、宽48、厚1厘米,重量达32.1公斤,为一次铸造而成。其背面有铺首一 对,正面则以金银片、条镶嵌成兆域的图形,用阳文标示出包括坟茔和宫垣等在内的兆域诸 部位之名称、位置、规模和间距,以及中山国王之诏命。它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建 筑设计平面图。它标志着远在2400多年前,我国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在考古学、历 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都很有研究价值,在地图史上比外国最早的罗马帝国 时代的地图还要早600年。
 
湖州镜:是南宋湖州铸造的铜镜。出现于北宋后期,清代仍有生产。湖州镜多作葵花形,亦 有圆形和方形, 一般都为素背,背上铸有商标性质铭记,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宋镜)、 “湖州薛晋侯造”(清镜)等。当时远销各地,广州、四川、内蒙古等地都有发现。朝鲜、日 本也有流传。
 
芒口:是一种烧造的工艺缺陷。为了增加烧造产量,窑工发明了口对口烧造,即芒口覆烧法,  制作烧造过程中造成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之芒口,见于北宋的定窑,景德镇的湖田窑等。 后因芒口覆烧法易留下粗糙的芒口,影响瓷器的美观,南宋后期渐被淘汰。
 
新郑彝器
:是中国春秋晚期的郑国青铜器群,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发现,据推测为一座大 墓的随葬品。已知有鼎、簋、鬲、尊、壶、墨、舟、洗、盘、也、钟、铺和兵器等,共百余 件,其中有大牢九鼎、七鼎各一套,簋8件一组,与礼书所记九鼎配八簋的制度相符,表 明墓主是郑国地位很高的贵族。
 
侯马盟书:又称“载书”,是指春秋晚期晋国世卿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发现。侯马盟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5类: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 诅咒类和卜蒸类。它记载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 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 的序幕。侯马盟书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和晋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璧瑗环:三类玉礼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环;肉好若一,谓 之瑗。”“肉”指玉中孔以外的边,“好”指中间的孔。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距今约3万年。发现有完整的头盖骨及一些躯干骨,属晚期智人。体质已经很进步。伴出 有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等。骨器及装饰品丰富,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 有意识地将死者埋葬并在尸体及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可能已经有了原始信仰。
 
工 官 :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 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 也有工官。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 外多有工官字样。
 
偃师商城,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 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 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 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 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亦称“刁斗”。古代炊器。多为铜质或铁质。基本形制为盆形体,带长柄。柄端多有首 头装饰,三足,口部或有流。流行于汉晋时期。
 
买地券:又称“墓别”、“地券”。古代墓葬中的一种地契式形式随葬品。东汉至明清各代皆有,  多置于墓室,也有置于甬道或近墓门处。买地券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买地契约演变而来,虽历 代有所不同,但券文的主要内容是向“后土”等神祇买地安葬。各代买地券的用材有所不同。 买地券的使用,反映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在贞观十年埋葬文德皇后长孙氏后诏令雕刻的。原列置在玄武门内东西 两庑内。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 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 “拳毛鍋”、“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 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拳毛鍋”和“飒露紫”现存美 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石刻艺术馆内。
 
《考工记》: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 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 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全 书共7100余字,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 于战国中晚期。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 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 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 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全书34卷,是当时建 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格古要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明曹昭撰。共三卷十三论。上卷为古铜器、 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等)、金铁四 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琦、异木、异石五论。此书后来又由王佐增补为十三卷,题 为《新增格古要论》。王佐增补的部分,除墨迹碑帖有所论述外,其他多为杂抄,其识见远 不及曹昭原著。
 
后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小屯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从 地层上证明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由留学归国的梁思永于1931年 发掘安阳高楼庄后冈岗时发现,开创考古层位学的先河。
 
套箱提取:考古发掘过程中对于内容十分重要而现场又不能及时清理的出土文物给予一种整 体提取的处理方法。 一般根据文物体积大小做一个木质箱子,然后设法套在文物之外将文物 及其周围泥土完整取出,以便在室内清理,故有“套箱提取”的名称。
 
文化谱系:考古学文化研究中使用的术语。指一定区域内考古学文化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 分化与变迁。文化谱系是考古学家对一定区域内考古学文化发展源流脉络的系统总结,并成 为对该地区社会发展考古研究、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的时空框架基础。
 
石像生:亦称“石仲翁”。即立于帝王或贵族陵墓神道两侧成对的石雕人物、动物像。始于秦 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 墓的含义。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层位学:即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所谓层位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 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 的一种冥器。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 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 量最多,为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这一时期,镇墓兽主要以木、骨质为主,陶质极少。 及至魏晋隋唐时期,镇墓兽大量流行,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五代 以后,镇墓兽逐步消失。
 
砖室墓: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小型砖建筑的墓。到了东汉, 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经六朝、隋唐,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 面有了新的发展,至北宋时期出出现了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此种墓葬一直延续至明清时 期。
 
瓦当: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
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瓦当的图案设计优  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  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半 两 :中国秦、西汉早期的通行货币。秦于战国晚期即开始铸造半两钱,直径约3厘米, 重约8克,圆形方孔,无周郭、穿郭,平背,铸工较差,边缘上常留下未被磨去的铜茬。 秦统一后,半两成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一刀平五千:汉代货币,是王莽篡汉后更铸的货币,又称“金错刀”。刀币身上有铸金的两个 字“一刀”。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一方孔圆钱,环文上曰“一”,下曰“刀”,字为阴 刻,字陷处填以黄金,并且加以打磨,使字面与钱面平齐。刀身上铸有阳文“平五千”三字, 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新莽钱币,钱文纤细,工艺讲究,  钱币版别较多,但钱文大体以悬针篆为主,文体有精有粗,粗者文字平夷,制作较逊,精者 轮廓斜削,笔划细挺。王莽在篡权后不久,便改行币制,发行新币,并日益增铸钱币,使社 会经济陷入混乱,民不聊生。
 
空首布:
铜制铲形币,柄上有恐(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 的地方设计成空心的方锥,钱币学上称为“恐”。),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我 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平首布或 从空首布演变而来。
 
汉八刀:秦汉时期玉器制作的艺术风格,雄浑博大,自然豪放。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艺术已 从商周以来图案艺术的束缚中,从神秘威严的宗教氛围中解脱出来。镂空、浮雕等技法普遍 应用。“汉八刀”技法主要用于玉蝉、玉翁仲和玉猪的制作之上,典型的“汉八刀”,是指汉代 雕刻的玉蝉,其刀法矫健、粗野,锋芒有力。“汉八刀”工艺品是中国玉器史上的代表之作, 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以后不再觅有此风格 的玉器。
 
印纹硬陶: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 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质地比一般陶器细腻。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 颜色多呈紫褐、红褐、黄褐、灰褐或青灰色。泥料中部分成分和原始青瓷相似,烧制地区也 一致。成型方法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器鼻和耳等附件是手捏成型后粘贴的。  初步成型后要用“抵手”抵住内壁,用刻有花纹的拍子拍打器壁,使胎体坚密。印纹硬陶在黄 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出现时间比白陶为晚。
 
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情况下最 大限度地发现,获取 遗存信息的有效方法。考古调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地面的踏查、钻探、航空勘察、 物探、化探等方法;狭义通常指地面踏查。
 
玉衣: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又称玉神或玉匣,由很多玉片组成,玉片之间 用纤细的金丝、银丝或铜丝加以编缀。根据不同等级,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古人认为玉能使尸体不腐,故以玉衣为葬服的主要目的是使尸体得以永 久保存。据测试,制 作一件玉衣,通常要耗费一个熟练工匠的十年时间。由于金银用量多至以公斤计算,所以葬有金缕玉衣的陵墓时常被盗。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吸取教训,废除了玉衣制度。所以在考 古中,也几乎未见东汉以后的玉衣。
 
封土 :是陵墓主人入墓后,封填地宫或墓室,然后在它的上面聚土堆砌而成的高高的坟冢, 民间也叫坟头。封土的形状在一千多年以前大多是覆斗状的,上面还有阶梯,而不是我们现 在通常见到的那种馒头式样式。
 
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 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并以首先发现的最小行政地理单位 的名字来给考古学文化命名。
 
探方 :考古学术语,是进行考古发掘的基本作业单位, 一般面积5×5平方米,由主体、隔 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布方即考古时先发掘主体,形成4×4平方米的发掘坑。北面和东 面留出1米宽的隔梁,便于清理时作通道和观察底层剖面, 一般在主体发掘完毕后再发掘。 关键柱位于相邻四个探方交角处,能校正各探方之间的地层和遗迹关系,要保留到工地发掘 结束。
 
明器 :即冥器, 一作“盟器”。古代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 一般用陶土、竹、木、石制作, 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 兵器、家具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 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
 
魂瓶:魂瓶又称"谷仓罐"、"堆塑罐"。它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三国、西晋墓葬中常见 的随葬陶瓷器,也有大量魂瓶出土于宋代,亦称“青瓷谷仓罐”。谷仓罐的实际用途为装谷物 陪葬的明(冥)器,是墓主人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 满粮实的殷富生活。
 
列鼎制度:也称用鼎制度。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出土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 次递减的鼎的组合。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元士三也。萌芽于西周早 期,中期趋于成熟,晚期至春秋早期最为盛行。早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中期为周礼中埋葬 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期,用鼎的数量与墓主人身份一致,但到了春秋中晚期以后越礼 的现象出现。随着春秋社会变革的加剧,用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类型学:也称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 论。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 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 论传入中国。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 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牛河梁: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宗教祭祀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 界地带。发现女神庙、积石冢群,出土大型女神塑像和猪龙等玉器,对中国文化起源、文明 起源史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顶 南侧平台上,建筑为半地穴式,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庙址内堆满了神像和 动物塑像残块;以大墓为中心的积石冢已发现多处,大墓四周用大型石块叠筑成规则的石墙,周围或上部附葬小墓,上部封土积石成坛,出土精美玉器等。
 
大明宫:唐代宫殿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史载大明宫为唐高宗以后的主要朝 会之所。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 形,面积3.2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内殿亭建 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及麟德殿、三清殿等。
 
妇好墓:1976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墓圹为长 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 器、骨器、陶器等,所出的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 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失蜡法:又称“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  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  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  镂空的效果,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  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  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
 
黄肠题凑: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 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题凑”是一种葬式, 木条木块累叠互嵌,其端皆内向聚合,具有很好的防盗功能,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  汉以后很少再用。“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中。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 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 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许昌人:2007年底出土于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古人类化石,距今8万~10万年,考古学家 将其命名为“许昌人”。美国《科学》杂志2017年3月3日发表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 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 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许昌人的发现,将为我国古人类进化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它是 继北京猿人之后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中的重 要一环,并有望打破人类“非洲起源说”的观点。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 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他对甲骨学的重大 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王国维,号观堂,他写的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 记》的确是一部信史。他创造并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学术贡献极大;郭沫若,字鼎 堂,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收录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 一文,另有《卜辞通 纂》;董作宾,字彦堂,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被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 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 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 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著 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 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良渚文化玉琮王:1986年出土于浙江反山墓地。玉琮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通高8.9厘米,重约6500克,每一面各刻画了两幅纹饰相同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呈上下排列, 四面一共8幅,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被称为“琮王”。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玉“钺王”,通长 17.9厘米,最厚0.9厘米,上部钻有一孔,两面刃部上角均有一浅浮雕的“神人兽面纹”,两 面刃部下角还有一浅浮雕的“神鸟”。“琮王”和“钺王”上的“神人兽面纹”相同,神人头戴羽冠, 脸作倒梯形,双手持璧,双腿盘坐,脚为三足鸟,以密集的细线和卷云纹雕刻而成,但整个 纹饰仅高约3厘米、宽4厘米,十分传神,被认为是良渚文化的“神徽”。
 
利 簋 :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最 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 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 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 “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采 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 念的体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  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 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 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  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 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 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腹内壁“后母戊”三字,字体笔 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 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 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獣簋: 西周晚期青铜器。1978年陕西扶风法门寺齐村铜器窖藏出土。周厉王十二年自作 之器,为迄今所见西周铜簋中形体最 大者。鼓腹,圈足,方座,高耸兽首耳,附夔形珥。颈 与圈足饰窃曲纹,腹和方座饰直棱纹,造型雄伟壮丽。腹底铭文系周厉王缺(胡)自颂功业、 祈福祝胡之词。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红山文化女神像:新石器晚期泥塑人面像,1983出土于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主室西。 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 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 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残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颧骨高 耸,五官逼真,两眼嵌圆形青玉片为睛,面部施红彩。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国家首批禁 止出境展览六十四件文物之一。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水晶杯:1990年10月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一号墓出土。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 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造型简洁,为起迄今为 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 大的一件,其制作技巧和工艺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国家六 十四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现于藏杭州博物馆,为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长信宫灯:西汉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保定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灯体通 高48 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  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 因器身铭文有“长信”字样,此灯曾为居于“长信宫”的窦太后所用,故名“长信宫”灯。长信宫灯  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所以堪称“中华第 一灯”。国家明令  禁止出境六十四件文物之一。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五星出东方护膊”。汉代蜀地织锦护臂,国家一级文物,国家六十四 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 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该织锦呈圆角 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以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 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 东方利中国”。除去文字之外,还有用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的汉式典型 的图案:云气纹、鸟兽、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形纹,方寸不大内涵丰富。现藏于新疆博 物馆。
 
麦积山石窟:石窟始建于后秦,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 后又有所发展。西魏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造七佛阁,隋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 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 名的石窟群之一。麦积山窟 群现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东崖保存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 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 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 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 的特点。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 化史,同时也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 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 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开凿于北魏 文成帝,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 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 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 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 和“瘦骨清像”的源起。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 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对研究我国北魏时期佛教文化史和东西文化交 流具有重要意义。
 
龙门石窟:北魏晚期至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典型石窟,位于洛阳城南伊水两岸东西山上。南北长约1 公  里。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前后,之后经历东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续  有开凿。今存有窟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3600余品,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 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其代表性的洞窟有北魏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潜 溪寺、奉先寺、看经寺等。是石窟艺术中国化发展趋势中重要一环。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 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 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
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 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 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 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 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号墓为陵:号墓为陵,是盛唐时期皇室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始于唐中宗初期。它有  两层含义, 一是把陪葬墓称为陵,而不称墓;二是墓葬和随葬品实际上按帝王等级对待。“号 墓为陵”强烈地表现出李氏集团在政治上的复辟。他们借用迁墓之事,为他们的家人平反昭 雪,同时进一步打压武氏集团。由此观之,“号墓为陵”制度的出现有强烈的政治背景,因此, 它的实施极短,仅有熬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这两座墓是按此制修建的。这3座壁画墓规 格高于普通的陪葬墓,艺术造诣很高,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
 
丁村文化: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之一,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来共发 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臼齿1颗,1976 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址时代为晚更新世。丁村石器多以角页 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左右,少量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闪长岩制成。丁村 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数量较少,占总量的1/3不到。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迹, 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  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
 
陶寺文化:以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文化遗存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晋南地区的汾河下游及 其支流浍河流域。在该地区现已发现陶寺文化遗址90多处,其中有些遗址规模很大,遗址 面积达100-300万平方米,其中襄汾县陶寺遗址面积有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发现了 陶寺文化早期和中期的城址,发掘墓葬1300多墓,发现了大量反映时代信息的遗物和遗迹, 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陶寺文化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年代 为距今4300-3900年,晚期年代为距今3900-3600年。陶寺文化早期年代早于夏代,晚期 年代已经进入夏代纪年范围。
 
良渚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2000年。其陶 器以夹细砂的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为普遍。石器磨制精致。良渚文化以农业 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干栏式建筑。手工业十分兴旺,尤其是玉器的制作,在全国同 时期的原始文化中,显得十分突出。良渚文化的居民过着较稳固的定居生活。发现的墓坑基 本呈长方形,以头向南的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大、小墓之分。良渚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已走 上解体的道路。良渚文化显示了长江三角洲原始社会末期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丰富了中国 新石器时代 考古内容。
 
仰韶文化:中国新石器文化之一,曾称“彩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渭、汾、 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分布中心,已见同类遗址1000多处,经大规模发掘的10 余处。C14 测定其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可划分为半坡、庙底沟、后岗、大 司空等不同类型。它们的共同特征为:
  •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刀、斧、锛、凿等,也存在少量打制石器,骨器精致。
  • 主要日用品为陶器,以细泥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陶上常见彩绘图案,多为几何纹、 鱼蛙纹、人面纹等,特征明显。
  • 房屋以半地穴式为主,有一定排列方式。
  • 有共同的氏族墓葬区,成人墓为长方竖穴坑,儿童实行瓮棺葬。
  • 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渔猎、饲养猪、狗等家禽;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 晚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红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文化之一,曾称“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 址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将其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杭州湾3个区,1949年以后至今 认识更深入,发现其来源并非单一。因地区和文化内涵不同区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 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陶瓷寺类型等。C14   测定年代为公元 前2600~前2900年。早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晚期进入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阶级 分化贫富悬殊的现象。今年在西安附近发现该文化晚期的甲骨文。
 
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罗江镇渡头村。 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3年发现。1973-1974年、1977-197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  行两次发掘,揭露面积2700余平方米。主要堆积分四层,第4、3、2层分别属于河姆渡文  化的早、中、晚期,年代为距今7000~6000年;第1层大致相当于崧泽文化晚期。出土大量  典型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角器、牙器、木器、漆器,50余种陆生和水生  动物的大量遗骨;发现由稻谷、谷壳、稻秆、稻叶交互混杂形成的厚达20~50厘米的堆积层,
长达23米的大型干栏式建筑和木结构水井。另发现少量墓葬,以侧身屈肢葬为主。2003 年出版有《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城子崖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武原河东 岸一座版筑城垣的黄土高阜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28年发现。1930年、1931年中央 研究院和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省古迹研究会先后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 1990-199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发现龙山文化、岳  石文化和周代三个时期的城垣。龙山文化城垣的发现,使城子崖遗址的地位和性质得到进一  步确立。遗址中还发现房址、水井、灰沟和灰坑等遗迹和大量遗物。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  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年代为距今4500~4000年。城子崖遗址是第 一  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采用现代 考古学方法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中国古城址。1934年  出版有《城子崖》。
 
李济 :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中国现代 考古学家。生于清光绪年间,1979年卒于台湾省。  李济曾在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专业。归国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 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 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李济重视田野调查发掘,注重发现和培  养田野考古人才。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重要考古工作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也造就了中国第 一  批田野考古工作水平较高的考古学家。李济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 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其中花费精力最 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著有《殷墟  器物甲遍:陶器》上辑。在与他人和著的《古器物研究专刊》中,对殷墟发掘所获170件  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其他论著中文的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 等,英文的有《中国民族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

 
斯文·赫定: (1865-1952)瑞典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早年曾游历高加索、波斯、两河流域和  南俄等地。1886年后在乌普萨拉大学就学,1891 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1893-1935年多  次到中国西部沙漠高原地区考察,足迹遍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 1899-1902年曾在罗布泊发现古楼兰遗址,搜集到怯卢文和汉文文书,书。绘制了500多 幅地图。1927-1935年与中国学术团体联合会共同组成“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任瑞方团长, 进行了气象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地理学等领域的大规模综合考察。主要著作有《穿过亚  洲》,《1899-1902年中亚考察报告》、《横越喜马拉雅》、《南西藏》等。
 
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14年受聘于中国北洋政府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1921  年秋,在他的主持下,正式发掘仰韶遗址,获得了大批文化遗物。1921-1922,安特生又在 渑池调查发掘了一些其他遗址,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因为这类遗存均以彩陶为明显特征, 所以安特生又称之为“彩陶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他曾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和“中  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安特生主持的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第 一次以学术研究为目的  的正式发掘,对中国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的建立和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  意义。同时,安特生可以说是“北京人”的发现者,是他拉开了周口店遗址发现、发掘的序幕。
 
贾兰坡:1908-2001,河北玉田人,中国著 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 学家。参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在1936年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著有《人类 的黎明》、《中国古人类大发现》、《中国猿人及其文化》等。
 
曾昭橘(1909—1964):湖南湘乡人。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1935年赴英国留学, 1937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考古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旋赴德国从事考古发掘和博物 馆考察。中国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 护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保护祖国文物事业终身未嫁,为中国的考古事业以及文物保护事业 做出了巨大贡献。著有《试论湖熟文化》《江苏历史陈列》等。
 
苏秉琦:1909-1997,中国现代 考古学家,河北高阳人,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 授、考古教研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曾主持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和 商周时期主要遗址的发掘,提出区系类型理论。著有《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苏秉琦考古学 论述选集》《苏秉琦文集》等。
 
梁思永: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 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近代田野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中国   近代 考古学和近代 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我国第 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 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 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突出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史上的地位,使我国的考古学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参与殷墟、龙山、城子崖等考古发掘。著有《远东考古学上的  若干问题》。
 
郑振铎: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家。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文物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曾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中央文 化部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著有《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 史》、《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文学研究》等。

张忠培:著 名考古学家。湖南长沙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故宫 博物院院长,是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建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新石器时代 考古和考古学 理论与方法。曾先后在陕西、吉林、黑龙江、河南等地主持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主要著作有 《元君庙仰韶墓地》、《中国北方考古论集》、《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等。
 
文化遗产保护:复合型社会文化资源维系与可持续利用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施主体上  进行划分可分为:公众自发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实践、政府或相关组织机构承担的基建性或 主动性遗产资源压力缓解实践、以科研为基础进行的资源规划和保护工程等。从大的外延观 察,该行为还应包括与遗产相关社会群体的互动、调查以及相关公众社会宣传等实践环节。 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资源结构及重要性分析、压力因素分析、病害分析处置影响评估、社会-文化影响评估等一系列科研手段,明确遗产资源本身的属性、重要性、存  在方式、存在处境以及相关社会群体的基本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法规及地用策  略的调整、管理系统和职能的调整、环境控制和改善、人为技术干预、社会遗产环境改善等 基本方式,实现辨认、控制和缓解遗产各方面压力或负面影响因素的目标,从而最 大限度为  后代留下了解过往社会的机会。
 
大遗址保护: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 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 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 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  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根据我国大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以下八大类:原  始聚落和猿人化石遗址、古代都城遗址、古墓和墓葬群、手工业遗址、军事设施遗址、交通  和水利设施遗址、宗教遗址、其他建筑和设施遗迹。大遗址保护面临种种难题,概括地讲主  要有两大类: 一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本体保护和环境控制的问题;二是社会经济层面的  问题,涉及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以及发展的矛盾。
 
南通博物苑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由民族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立。是目前保存下来 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建苑初期,博物苑藏品分自然、历史、美 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楼等展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苑内文物、 标本来源于各地人士和寺院捐赠、授予。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卢浮宫始建于1204 年,原是法国的王宫,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 雕刻而闻名于世。现为卢浮宫博物馆,分新老两部分,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华人建 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卢浮宫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断臂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 利女神石雕,拥有的艺术收藏达40万件以上,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 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等6个门类。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 名的艺术殿堂,最 大的艺术宝库 之一。
 
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 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 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 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 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 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 产保护意识。文化遗产日,为中国大陆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

良好氛围:提 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 遗产。
 
阿什莫林博物馆:全称“阿什莫林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The 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rchaeology。  创建于1683 年,是英国第 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 馆之一,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 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它的形成标志着近代博物 馆的诞生,位于牛津市中心的博蒙特街上,是牛津大学五个博物馆中最 大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建 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 市,西临中南海,也是中国最 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2017年3月故宫博物院公布藏品 最 新总数为1862690件。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 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最 大  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为仿造中国传统宫  殿式建筑。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  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 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
 
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简称南院或南博,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  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 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是大型综合性的国 家级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 艺术博物馆。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 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 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 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
 
陈列: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 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是博物馆工作的 中心环节,衡量和检验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尺度。
 
藏品征集:是博物馆根据其性质、特点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不断补充文物或标 本的基本业务工作。其主要途径有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 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等等。藏品的征集必须明确目的性,从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富 出发,从陈列的需要出发。
 
史密森学会: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lnstitution) 是唯 一由美国政府资助、半官 方性质的第 三部门博物馆机构。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史密森(James    Smithson)遗赠捐款,根据美国国 会法令于1846年创建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大陆对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统称,并对文物保护单位 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古代科学技术信息的媒体,对于科技史和科学技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文物保护单位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其级别分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及说明,建立记录档案, 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
 
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事业的产生与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作用,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的一 个学科。在中国,博物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博物馆建设的基本原理;博物馆的性质、 方针、任务;博物馆的学科分类及其特点。2、中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史,探索博物馆事业 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发展规律。3、博物馆各部门工作原则、方法及相 互关系。4、博物馆环境、建设、设备等有关问题。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学社于1930年2月在 北平正式创立,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学社从事古 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 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世界最 新型博物馆。因法国总统G·蓬皮杜决定建造,故名。  位于巴黎博堡大街,又称博堡中心。该中心是一座设计新颖,造型奇特的现代化建筑。电梯、  上下水道、空气调节管等多在室外,并根据不同功用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 形成钢架林立、管道纵横的工厂似的外观,故又有“炼油厂”、“文化工厂”之称。中心地下两 层,地上6层,各层内部无一立柱,也无固定墙,根据需要可随意隔成大小不同的房间。  中心分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音乐音响组合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另外还有公共服务、地区活动、视听和出版等辅助部门。中心因设计独特,在国际博物馆界  褒贬不一,是一座有争议的新型博物馆。
 
陈列总体设计:任务是:确定陈列内容设计、陈列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审定陈列内 容设计和陈列艺术设计方案;审定陈列文字、布局和重点;掌握陈列设备加工工艺的质量,从  全局出发,协调内容与形式、建筑与设备、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总体设计一般 在主持博物馆业务的馆长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博物馆专家领导下,由内容总设计师、 艺术总设计师和制作施工的负责人共同完成。
 
科研型观众:到博物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有文物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 者,以及在职业上与博物馆藏品资料有较多联系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其主要目的在 于利用博物馆藏品资料或研究设备。他们是博物馆的特殊服务对象,博物馆一级利用者。
 
博物馆之友:是为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而建立的热心博物馆公益事业的公众性团体。博 物馆之友可以享受博物馆的优惠,并参与博物馆的部分事务,起到联系社会与博物馆的桥梁 作用。自二十世纪以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的扩展。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愈加成 为办好博物馆的重要条件,因此意义重大。博物馆之友的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国都有设立。

博物馆疲劳:又叫观众疲劳,指观众体力疲惫、注意力分散、中途从博物馆退出的一种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博物馆的环境因素(过于嘈杂、空气污染),建筑因素(建筑面积过大、展线过长、 楼层过高、地板过硬),陈列因素(采光过程过暗、展线过分连续化、展品摆设不符合人体学 规律)等因素引起的。
 
藏品档案: 科学、准确、完整反映藏品全部情况的记录材料。藏品档案的主要部分是藏品档

案册及藏品编目卡片:这是藏品经过鉴定后所编制的系统的藏品介绍材料。它包括对藏品名 称、尺寸、重量、质地、现状、来源、器物的文字描述、专家鉴定意见、藏品流传经过的详 实记录,以及藏品的照片、拓片和测绘图;还包括:□藏品入馆的原始单据口藏品来源的原始 记录口提用凭证口修复记录口注销凭证
 
辅助陈列品:由于文物的局限性和陈列的形象化要求,根据陈列的主题需要,选择制作的用 于辅助实物、说明陈列主题思想的展品。其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从而  加深对陈列主题思想的理解而制作的陈列材料。在制作时,要忠于陈列主题和展品的要求、 本质,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要精致,要少而精,不能喧宾夺主,从而发挥好作用。
 
目标观众群:博物馆的每项工作包括陈列、讲座等,均因主题、内容、艺术形式、活动方式、  举办时间和所适合文化程度的限制,总是会对广泛的社会观众中的某一部分观众最为合适。 这一特定的群体就是举办这项活动所面对的主要服务对象,这在国际博物馆学界被称之为陈 列展览或某项活动的“目标观众群”。
 
史密松学院: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于1846年由英国科学家J. 史密森捐款建立。设有董事  会。它领导下的机构有:美国艺术档案馆、弗里尔艺术馆、国际交流服务社、赫什霍恩博物  馆、国家航天和航空博物馆、国立历史和技术博物馆、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国立动物园、 放射生物学实验室、科学情报交换所、史密森天体物理台、史密森热带研究所、威尔逊国际  学者中心等。它还以史密森研究院名义出版一份月刊。其是世界最 大的博物馆群和重要的科 研中心。
 
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据自身性质、任务和社会需要,收集、保 藏的文物或自然标本。不是任何实物都是博物馆的藏品,必须要具有历史的、艺术的或科学 的价值。其也要满足收藏的标准:要根据博物馆的性质、任务确定藏品原则,根据特定的程 序完成登记、编目以后才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
藏品管理的24字方针:藏品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的一项 重要工作。博物馆要使藏品能够长久妥善保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必须认真做好藏品管理 工作。藏品管理的方法,既要科学严密,又要简便易行。藏品管理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 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博物馆的研究对象:博物馆的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 行社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 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博物馆信息化:是指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各项职能都能够利用电脑作为日常工具,并且 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博物馆信息化应涵盖保管、研究、陈列、教 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至少包涵信息管理、自动化 系统和知识工程等三大门类。
 
 
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简写ICOM): 博物馆的国际学术组织。1946年11月,由美国博物馆协会会长C.J  哈姆林倡议创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1947年10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订了《关于两组织 之间进行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的协定。从此,国际博物馆协会成为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 展博物馆事业规划的合作者,并逐渐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活跃的组织之一。它主要的宗  旨是:口确定、支持和帮助博物馆和博物馆研究所,建立、保护和加强博物馆专业;□组织 不同国家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互助;□致力于宣传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在促 进人民间相互了解和扩大专业知识面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主要出版物有: 《国际博物馆协会新闻》、《国际博物馆协会教育》、《国际博物馆学书目集》、《博物馆安全手 册》等。
 
生态陈列:将动、植物标本布置于再现的生长环境之中,以显示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种博 物馆陈列形式。生态陈列适用于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可分为4种类型:□个体生态陈列。主 要表现生物机体本身与气侯因素、营养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在水域或土壤中的非生物因素的 关系。口种群生态陈列。主要表现生物的种群性质和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群落生态陈列。主要表现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发生、演替和分布情况以及动植物分布区 划。□生态系统陈列。表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食物链以及陆地生态、水城生态、人工 生态和自然保护等。生态陈列一般采用景观、照片、幻灯片、投影片、电影、沙盘、录像和 录音等手段,表现某一种生物的主体或突出某一地区的小生态。有时也可采用大型景观,表 现海洋鱼类、森林动物,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以上是今天给大家整理的关于“348文博综合文物与博物馆专硕名词解释希望对备考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有帮助,更多关于考研相关资料,关注“文都考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