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汇总

文都考研网整理

近些年来,各大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都在不断加大热点事件的考察比重,无论是名词解释里出现的各种“新名词”,还是评述、分析题里的“新话题”,每一道新题目的背后实则都是新传理论与热点事件的巧妙结合。

作为一名新传考研人,我们在掌握各种新闻传播理论的同时,更要将复习重心放在各种热点事件的分析上面。文都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周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汇总。

一周热点(10.7—— 10.13)

事件一 NBA莫雷事件

关键词 舆论引导 爱国主义 群体极化

事件梗概:港毒废青们还在“瞎折腾“的时候,北京时间2019年10月5日,在东京准备日本季前赛的NBA球队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在社交网站发布了一张称“为自由而战,和香港在一起”的图片,不久后删除。让莫雷这个NBA商人的港独支持丑态“原形毕露”。

推文发出后,事态迅速爆发,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民众的愤怒、中国政府的郑重声明和谴责以及各类商业合作、品牌合作、明星合作的解约终止,以及中国球迷对NBA的严厉抵制。有网友激动表示抵制火箭队比赛。“作为一名2002年开始的火箭粉丝,我保证在莫雷被炒鱿鱼前,绝不会再看一场火箭队比赛。”

没想到在网友震怒之际,NBA总裁肖华出来回应,他的回应称:NBA作为一家基于价值观的组织,支持莫雷行使他言论自由的权利。之后,央视体育,腾讯体育纷纷表示停播NBA。众多艺人也纷纷表态,不会出席10月10日NBA上海站的中国赛事活动。截至10月8日,NBA中国官网上列出的25个NBA官网合作伙伴中,有11家中国品牌已经公开宣布中止或暂停与NBA的合作,分别是安踏、长虹、携程、德克士、一嗨、康师傅、美菱、蒙牛、咪咕、吾尊、小赢科技。据不完全统计,至少还有李宁、浦发银行、匹克、vivo、英雄互娱、瑞幸等多家中国公司公开声明,暂停或中止与NBA的合作事宜。

10月8日,腾讯体育官网微博宣布,腾讯体育即日起暂停NBA季前赛(中国赛)的转播安排。当日腾讯还宣布,为2019年9月7日之后开通火箭球队特权包,且还未更改球队包选择的用户进行退款。

但是在10月14日,根据腾讯体育的NBA直播单,腾讯体育已经恢复部分比赛的视频直播。这两场比赛分别为6点公牛对猛龙以及8点以色列马卡比对阵森林狼。

说理:

群体意识: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共有的意识,它有以下几个重要内容: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各个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形成的成员间的感情,更是指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如“我们中国人”。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群体极化:“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提出的,指群体成员中原本已经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使得观点或态度像着某种极端方向转化,即其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激进,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给产生群体极化效应提供了一个极其方便的平台,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地进行群体讨论,从而使得自己的意见加强进而激发激烈的行为。莫雷事件发酵过程中,“饭圈女孩”和“虎扑直男”开始相互对峙,甚至开始对骂,这就是两个群体之间由于群体极化产生的不良影响。

评论:

观点:莫雷,莫用“雷语”触碰中国底线(人民网评论)

美国NBA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发推称: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kong(为自由而战,和香港在一起)。这是香港极端暴力分子的口号,如此表态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莫雷的立场是对中国球迷的伤害,也是对中国人民的冒犯。中国篮协已作出回应,将暂停与该俱乐部的交流合作事宜。

火箭队在中国拥有无数拥趸,从中国市场获得的丰厚利益更是无法量化,球迷们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火箭队总经理竟持这种立场。莫雷此举被斥“你不能吃中国还骂中国”,实为必然。

或是出于商业考量,莫雷很快删除相关内容。火箭队老板也发推称,莫雷不能代表火箭队。问题是,他紧接着辩解:“球队与政治无关。”这一态度因暧昧而投机,显得不痛不痒,自然并不被中国球迷接受。

有网友说,莫雷亲手把通往中国市场的大门给关闭了。目前看,言之尚早,但莫雷的言辞是一场蕴含危机的冒险。此前,一些跨国企业在这方面“试探”或踩线,无不付出沉重代价!

香港事务是中国内政,容不得说三道四。莫雷,你欠中国人民一个道歉,火箭队,你欠中国人民一个解释。

本该莫雷,却出语雷人,离“爆雷”还有多远?

事件二 无锡发布怼关注高架桥崩塌网友“假慈悲”

关键词 意见领 袖 媒介失范 政务新媒体

事件梗概:10日晚上六点半左右,江苏无锡312国道上海方向锡港路上跨桥路段桥面垮塌,通行受阻,后方车辆大量积压拥堵,事故现场有人员受伤,车辆受损。桥下三辆小车被压。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据通报,经初步分析,上跨桥侧翻系运输车辆超载所致。

关注灾情的同时,微博@无锡发布一篇推文引发质疑。推文其中一段是这样的:比事故原因,调查结果飞得更快的是各种敲锣打鼓似的视频传播,是弹眼落睛的网络谣言,是朋友圈里你来我往、似真似假的揣测、别处新闻的嫁接,是自媒体假慈悲眼球式的祈祷。在官网通报到来之前,网络见证了一拨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悲情的意味很少。网友纷纷对此做法表示愤怒和质疑。

说理:

媒介伦理失范:媒介伦理指的是媒介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无论是记者,编辑还是其他工作者,在新闻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总是与他所在的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相联系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媒介伦理的核心问题是社会责任。媒介的传播行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媒介具有社会功能,也肩负社会责任。

由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确失,新闻工作者发布内容时不客观,不严谨会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等危害。新闻行业应当加强把关人行为,严格审核标准,抓好环节上不出纰漏。此外,应当完善内部奖惩机制,提升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待遇,培养一批高素质,有责任的新闻工作者。

政务新媒体之前讲过了,这里就是政务新媒体发展的反例,举例子要用上啊。关于评论,注意对比下面两篇评论,角度是一样的,但是一个是澎湃新闻主流媒体发表的报道,一个是网络时评。能发现有什么区别吗?

评论:

观点:高架桥上,别再容“百吨王”绝命狂奔(新京报评论)

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引发的震荡余波未息。在引发对超载乱象、桥墩柱设计合理性讨论的同时,这也将“百吨王”一词带入公众视线。“百吨王”即车货总重量超过100吨的严重超限车辆。

据财经报道,肇事货车就属于“百吨王”,疑似载重近180吨——相当于3辆主战坦克叠罗汉般地在高架上运行。这些“百吨王”通常是改装而成,背后是随意加粗加厚钢板、车架、轮减桥、货箱锁扣等的“魔改”行业。很多货车花费不足百元就可“改装”,改装过后空车就超载。

就在事发次日,跟无锡毗邻的苏州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辖区内高频运输及存在“百吨王”情况的货运企业加大巡查频次;无锡市长带队对无锡市超限监测站进行专题检查时,也要求全面开展新一轮超限超载专项整治,并强调尤其要加强对“百吨王”的查处。

“百吨王”有多可怕?仅“危险”二字不足以形容其破坏力:据专业测算,若车辆超限超载50%左右,公路正常使用寿命将缩短约80%;超载100%的货车一次对公路路面造成的损害堪称灾难性的,相当于标准承载货车16次产生的。而按照现行规定允许的上路车辆车货总重上限(49吨),“百吨王”至少超载100%。

有人如是描述其危害:单车可以KO掉30年以上的老桥,三四辆车凑一块儿,可以秒 杀近10年内的新桥。远至当年的106国道关津大桥被压垮,近至此次事故,也都印证了这点。正因如此,“百吨王”又被很多人称作“公路终结者”“路桥之敌”。网上曾流传一份如何识别并避让能把桥“压塌”的货车指南,首当其冲的就是6轴、厚钢板、高护栏、满装载的“百吨王”。

就“魔改”行业而言,居于上游的改装厂就俨然逍遥“责”外;从销售端看,在网上搜那些超载标配产品“刹车王”等,不下百页,价格也从不足百元到近千元,而大装载量专用轮胎也有得卖;从下游看,有些改装后的“百吨王”还能被“洗白”——明明不合机动车登记标准,却能在生产环节监管不及、检测机构作弊之下轻松上牌。而据今年5月央视揭露的黑幕,这类“黑色”改装的,不只是那些重卡,还有轻货业,改装后不拉货都已超重。

人有多大胆,车有多敢装,这是个警讯。也是在今年5月,工信部曾专门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要求纠正和避免“大吨小标”违规生产行为。这很有必要,在此之外,显然还要将涉及的每一环都纳入监管射程,追责环节,安全生产领域的全链条责任实名追溯亦可参照。非但如此,部分发达国家在货车内装传感器、车辆超重没法发动的技术办法,也可资借鉴。

除了前端防非法改装,末端防违法上路,整治“百吨王”,还要跟发货商过度压价和盲目求快等需求端病态要求、“不超载赚不到钱”的潜规则一块治理。

说到底,对“百吨王”该有系统性的精准治理了。高架桥上,不能再容“百吨王”绝命狂奔,公共安全,也容不得“百吨王”的猖獗叫嚣。

观点:不该用“假慈悲”奚落网民对事故的关心(澎湃新闻评论)

在江苏无锡高架桥发生侧翻事故之后,无锡当地一家小吃店又发生了严重的燃气爆燃,导致9人死亡,这些不幸引发了舆论关注。10月13日晚上9点,@无锡发布发表一篇题为《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是关爱与理性!》的短评,文章段后半部分写道:

比事故原因、 调查结果飞得更快的是各种敲锣打鼓似的视频传播,是弹眼落睛的网络谣言,是朋友圈里你来我往、似真似假的揣测、别处新闻的嫁接,是自媒体假慈悲博眼球式的祈祷……在官网通报到来之前,网络见证了一拨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悲情的意味很少。

@无锡发布发表一篇题为《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是关爱与理性!》的短评,这篇本该是“循循善诱”的博文发表后,却引发不少网友的吐槽。这条博文发布不到一个小时,@无锡发布就将其删除。

在重大事故面前,应该保持关爱与理性,这是@无锡发布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但不应该“立靶子”,“找对立面”,网民不是政府处理事故的“假想敌”。这种“官网吐槽”默认了网友在围观就是非理性的,就是没有保持足够关爱的,是出于一种“看客心态”。这不符合事实。

312国道的无锡段高架桥,是当地的交通要道,生活在长三角的有车族,差不多都途经过此地,所以才对这场灾难有着“切肤”之痛。现场的惨烈画面引发了共鸣,这让相关视频得到广泛传播,背后的心态更多是对伤者的关心,对交通安全环境这个公共议题的关切,而不是猎奇、博眼球、自嗨。

毕竟,这起事故事关几个家庭的悲剧,绝少有人冷血到拿此种悲剧取乐。但是,不是所有网友具备专业的传媒素养,他们在传播相关信息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错讹,就直接将其盖上“不怀好意”“幸灾乐祸”的戳儿,这也是一种偏见。

就从传播规律而言,在调查与真相出炉之前,从来就是信息快速流布的阶段,期冀在调查到来之前网友保持缄默,这也是不现实的。

当然,眼下网络环境鱼龙混杂,不排除有个别人以幸灾乐祸的心态转发相关图片、视频,甚至有造谣传谣者。这些人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其中有人已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但绝大多数围观此事的网友,只是希望桥都坚固,路都安全,伤亡者能更少些,“恶魔抽签”今后不落到自己头上。这没有什么错。

另外,网友围观这次高架桥侧翻事故,实质上也是在履行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责,这是一种法定权利。他们转发相关图文、视频,其实也是希望能对地方政府形成倒逼,早日查清问题,及时追责,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惨烈的事故发生之后,需要全社会的共情和一齐担当:寻找原因、杜绝安全漏洞、追究法律责任、问责问题官员……无论如何,不该把网民树成“对立面”,用“自嗨”“弹眼落睛”“假慈悲”的刻薄话来奚落一番。悲剧面前,让我们共同担当。

观点:@无锡发布的小编,劝你善良和低调……(网络时评@文艺泽)

这几天,无锡一直牵动着广大网友的心,从高速车祸、高架坍塌再到小吃店天然气爆炸,无数网友都在关心无锡,祈福无锡,希望无锡减少事故和灾难,希望无锡有关部门严之又严,慎之又慎,从源头去防止危害产生。

然而昨天@无锡发布的一篇神作,让人措手不及。

说实在的,昨天的通稿虽然不十分严谨,但处理突发事件舆情的意识和速度提升了不少,这也足以说明在接二连三的突发事件前,在网友的监督下,@无锡发布小编团队的意识和水平还是有所进步的。但是,网友刚表扬几句,你们就上天了,直接来了一篇怼全网的文章。

其中经典的一段摘抄如下:比事故原因,调查结果飞得更快的是各种敲锣打鼓似的视频传播,是弹眼落睛的网络谣言,是朋友圈里你来我往、似真似假的揣测、别处新闻的嫁接,是自媒体假慈悲眼球式的祈祷。在官网通报到来之前,网络见证了一拨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悲情的意味很少。

笔者第 一时间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说真的,感觉读出了战斗檄文的味道,文笔着实不错,排比孔武有力,可问题是网友的关心怎么就是“自媒体假慈悲眼球式的祈祷”了?网友的监督怎么就变成“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了?是谁给你们质疑广大网友和网络监督的勇气,是梁静茹吗?

对,我们不排除是有一些谣言和移花接木的视频,但那毕竟是少数。

绝不接受舆论监督,必须强势监督舆论,@无锡发布这篇文章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吗?看着文章,@无锡发布对舆论是憋着多大一口气啊。既然@无锡发布怼天怼地怼空气,那么也给你们出个下文:互联网时代,网络是人民群众表达意见诉求、行使监督权利的重要平台。网络监督具有公开、便捷、高效等优势,是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监督形式。对网络上的建言献策、批评监督,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网络成为我们汇聚群众诉求、反映民意动态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新渠道。

都2019年了,还不习惯网络监督吗,还不习惯自媒体的巨大力量吗?还要觉得网友都是针对你们,你们太南了吗?不谦虚,不低调,不知耻而后勇,还好意思发文说网友自嗨,你们@无锡发布可真任性!

当然,这也不是次官怼全网政务官微出现“神回复”。从丽江市古城区委宣传部官网微博回复网友“你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到@安徽池州“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我仿佛听见了一群蚊子在嗡嗡嗡”再到@文明永州用官微给红花会PGONE洗地,@大兴机场就是要任性追星蔡徐坤……,政务官微频频带情绪、发脾气的屡见不鲜,但无论如何必须牢记,官微不是小编的自留地,不要耍官“威”,不要忘记官微的初衷。

最后有必要提醒@无锡发布写这篇文章的小编重新学习下这段讲话: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事件三 女大学生李心草之死

关键词 舆论倒逼 舆论引导 民粹主义 后真相

事件梗概:10月12日凌晨,微博名为“李心草的妈妈”(陈美莲)网友发帖引发关注。发文称18岁女儿在云南昆明离奇落水身亡。家属称,李心草曾遭受他人猥亵及殴打。视频显示,李心草落水前曾和室友任某及任某的两名男性朋友共处。李心草被三人控制,男子掐住李心草的脖子扇了两耳光。

陈美莲说,警方做出“醉酒自杀”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对此,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当天称,已成立工作组对网友反映的情况开展核查,将及时对外公布核查结果。10月13日上午,盘龙区政法机关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盘龙公安分局已经就这一“事件”展开核查,有进展会立即向社会通告。该负责人还表示,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公安机关一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说理:

舆论倒逼:舆论倒逼”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与官网、与官媒期望形成的舆论不相协调、出乎所料的舆论,这些舆论反过来迫使官网和官媒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做出回应,政府部门还要做出相应的处理。由于警方没有交代的关于李心草去世原因存在很多疑点,李心草妈妈讲此事发到网上寻求网友帮助,这就形成了一种舆论,舆论像昆明警方施压,迫使警方重新处理这次案件,并及时告知公众。

舆论倒逼前面讲过,这里大家作为案例补充积累一下。

评论:

观点:女大学生李心草之死:请用真相抚慰人心(澎湃新闻评论)

女大学生李心草之死,成了这两天牵动人心的话题。

10月12日凌晨,微博名为“李心草妈妈”的网友发帖称,她女儿李心草是一名在昆明读大二的学生,于今年9月9日被发现在云南盘龙江中死亡,警方表示其系醉酒自杀。但她通过监控发现,当晚李心草被室友带来的两名男性朋友“强制猥亵”,存在激烈反抗、被打耳光等诸多疑点。

相信看过那篇题为《一个母亲的血泪控诉:谁能告诉我一个真相?》的控诉信的人,都会被深深触动。正值青春的李心草原本就年幼丧父,如今一场突如其来的非正常死亡,让这个家庭更支离破碎。而更让人悲愤的是,李心草的母亲得到的,是一个充满疑点的死亡结果。

比如根据李心草母亲的说法,警方最初给出的结论是“醉酒自杀”。然而在死亡当天,李心草曾给母亲打电话,并已买票准备回家,自杀的说法很难站得住脚。

事发时的监控同样显示,李心草被室友带来的两个陌生男子扇耳光和疑似强制猥亵,并被长时间控制,呼喊“我要报警”依然未能脱身。凭常识来推断,落水前的种种致命细节,作为本案的关键线索,无疑指向了李心草之死的另一种可能真相。

然而据其母讲述,由于“看视频资料是跳跃着看的”,该线索最初竟然被警方忽略了。这一细节如果属实,那就意味着警方出现了失职。这同样是一种让人不可接受的结果。

当然,到目前为止,此事依旧缺少详细调查,信源主要来自李心草母亲。不积极打捞搜救、不认真调查、不及时验尸查疑、不立案侦查,四项控诉成为此次舆论发酵的焦点,不管是不是悲痛情绪下其母放大误解的结果,它都给李心草的死亡,蒙上了一层悬疑色彩。

在人命关天的案件上,缺少严谨、公正和透明的调查,难免会触发有特权为作恶者撑腰的灰色想象。比如,李心草母亲提到,涉案两男子曾威胁警察,“今天你把我弄进监狱里,明天我就能把你弄进去”。

李心草母女的不公正遭遇背后,是否牵涉更深层次的保护伞,依旧值得刨根究底。这关乎警方的公信,也关乎法治公平正义。

目前,当地警方已经成立了专案调查组,李心草之死离真相又近了一步。是醉酒自杀还是被暴力猥亵间接逼死,警方办案有没有失职渎职,涉案男子有没有过硬的“背景”,相信这些谜题都会慢慢揭开。只是我们常常将“正义会迟到,不会缺席”挂在嘴边,但对李心草母亲这样身处个案中的受害者而言,正义迟到的代价实在过于沉重。

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细节是,本案发生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有余。在这段无比煎熬的时间,李心草的母亲走街串巷,调取监控,找到了当时路过的出租车司机和看门大爷,试图以一己之力还原真相。然而到头来,还是得通过网络发帖控诉,用吸引舆论关注的超常规手段,寻求更高层级的调查介入,来换得更加公正的处理。

对一个丧夫又丧女的母亲来说,这是一条偶然性极高且艰难无比的道路,让人心痛,也让人愤懑。因为原本搅动人心,甚至让外界对公平正义产生怀疑的疑点,完全可以在死亡发生的那一天,被严谨、公正的调查从容化解。

在李心草之死抵达真相时,这是需要被反复提醒的警示。正如媒体所言,“人命不是草芥,哪怕小草也有尊严,有获得善待的权利”。只有善待每一条生命、每一项权利,公平正义才有兑现的希望,那些和李心草母亲一样遭遇苦难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抚慰。

观点二: 李心草之死,需要一个真相 (新京报评论)

一个青春正好的女大学生莫名“溺亡”,这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重。根据李心草母亲发布的网帖显示,在李心草9个月大的时候,其父在一次矿难中遇难,多年来,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李心草成绩优异,是母亲“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如今,作为这个家庭精神支柱的李心草不幸死去,可想而知,这对其母的打击有多大。

从抚慰一个母亲的伤痛,给一个不幸家庭以公正来看,李心草之死,需要一个真相。

但此事显然并不仅仅限于一个女大学生、一个具体家庭的正义,其更大的一端在于,在法治社会,一条生命不能不明不白地死去,正如有评论指出的,“人命不是草芥,哪怕小草也有尊严,有获得善待的权利”。办案机关以真相回应李心草之死的疑团,关乎法治社会的尊严与公义。

在溺亡之前,李心草 与“闺蜜任某”以及两名男子在一起,但其中一名男子压伏在李心草身上,疑似做出亲昵举动;随后,一名男子还先后两次掌掴李心草,另外两人对此行为没有阻止;此时,李心草疑似处于醉酒状态。而陈美莲根据监控视频指出,在李心草离开房间不一会儿,就听到“大街上有人喊,完了,完了,落水了!”

那么,李心草的溺亡,跟此前的疑似被虐待、猥亵行为有没有关系?李心草与酒吧里这两男一女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否正是前面的疑似施暴行为导致了她的死亡?而此前当地警方又是依据什么得出李心草和别人“相约跳江”这个结论的?显然,这些疑团都需要一一解答。

这些疑问并非无关紧要,它们不仅关涉事件的前因后果,有助于警方进行调查,使真相早日水落石出,还涉及事件的定性与后续的法律责任划分,需要严肃对待。

另外,根据李心草母亲在网帖中所述,当她看到女儿被疑似施暴的监控视频后,质疑过警方为何不将这些内容告知,但接待民警解释称,“抱歉,视频是跳跃着看的,没有看到这一细节”,那么,如果这个细节属实,办案民警是否涉嫌失职渎职?另外,案件发生一个月,在李心草母亲发现多重疑点并与办案警方反复交涉的情况下,当地都没有立案,这其中有何缘由,是否有隐情,或许也需要一个解释。

好在,当地警方已成立工作组对此案进行核查,这意味着对事件的调查进入实质性程序,真相或许更近了。相信随着案件快速导入调查程序,更详细的办案进展会有详细披露,公众的猜疑也会少些。在此,我们也期待李心草之死的疑团尽早解开,给一个苦难的母亲以抚慰,也让正义被阳光照得到。

以上就是一周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汇总。更多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持续更新中。

相关推荐

9月份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汇总

热门推荐

公告

    考研热搜词

    热点文章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