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同学们在复习考研政治时要多关注2019年时事政治热点,热点事件虽然不会直接成为知识点,但2019年时事政治热点背后的文化内涵、意义都会与知识点扣在一起作为考点,所以同学们不能忽略这些热点事件。

20考研答疑交流:788281527点击一键加群】丨官网微博@文都考研资讯

全国政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让大运河文化带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

万艘龙舸绿丝间,一千余里地无山。自古以来,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创造的伟大工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5月24日,在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 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沿线地区古镇古村保护、文化与旅游融合等话题踊跃发言,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2014年,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不少委员认为全社会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的意识空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迎来历史最 好时期。如何把握时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大运河文化带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委员有话说——

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

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政协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茅以新先生提出《建议恢复并扩大南北大运河案》。此后,历届全国政协都有委员通过信息、提案、大会发言等形式,推动大运河保护。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中国第46处世界遗产项目。

2018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率“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赴北京、天津、河北进行调研,并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着力将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续写千年运河的壮美篇章。

点击查看【官网直营 | 2020考研复习正版图书】

随着今年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重点任务,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沿线各地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热情很高。大运河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文化品牌的共识正在形成。

“大运河历经几千年的沧桑,一直都在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应简单地恢复运河风貌,应该着眼于今天和未来,着重进行体制机制、管理、项目、理念和文化五个角度的创新,将古代运河文化的精华融入到现在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 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表示。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产文明建设的“大文化”内涵。作为一项世界遗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息息相关。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认为,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对大运河文化遗迹遗物和文献档案资料的“家底”还未摸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文化遗迹遗物底数不清、文献档案资料底数不清。

对此,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回应,目前大运河沿线的重大遗址遗存和所涉及到的文物经过国务院有关单位的普查,已经基本弄清。但相关档案、文献以及民间资料,分布于各个不同部门、图书馆、大学、机构甚至是个人,涉及面很广,客观上来讲“摸底”难题很大。“下一步会对于大运河整个沿线文物数据的收集、整理,确确实实纳入到工作日程上来。”刘玉珠说。

依水而生 因水而兴 通过跨区域调水让大运河的血脉“活”起来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是命脉,是基础。在调研中,委员们看到沿线河道淤积富营养化严重,部分在用古代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违章建设、违规排放等行为时有发生。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朱程清建议,加快提升南水北调东线输水能力,优先保护水资源,统筹发挥水功能,规划好大运河在当代的使用价值,同时保护利用水工遗产,将水工文化与航运文化、历史文化等进行深度融合。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首先要做好水这篇文章,将大运河打造成有水的河、清水的河、有价值的河、有文化内涵的河。”朱程清表示。

有委员表示,要坚持以水为命脉和基础,推进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通过跨区域调水实现主河道全线有水和生态改善,让大运河的血脉“活”起来。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保护修复优化大运河岸线自然生态、建设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的战略任务,并就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作出统一规划部署,为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政策性依据。

“为了加强河道的保护和生态的修复,目前已经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要做到有名有实,责任要到位,要形成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明确水质和大气质量的达标要求。同时,建议制定一个分阶段、分地域、分河段的气和水、土质量标准。”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刘佳义这样强调。

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大运河建设还应当处理好生态控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对此张震宇认为,“应当支持各地加强统筹、因地制宜,既对《规划纲要》明确的自然条件良好、状态功能突出的重点区域适当扩大生态空间,也允许实施生态补偿。同时,建议将运河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以文为根 以人为本 运河古镇古村保护要让原住民唱主角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文化是主线,是灵魂。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提出,保护大运河文化,要留住运河的三种“情”:“点是故园情,希望通过线性文化建设将’原住民’的故园情抒发开来;第二点是旅人情,现在大运河旅游方兴未艾,除了’原住民’,沿岸还多了很多‘异乡人’,运河文化带承载着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之感;第三点是家园情,中华民族在大运河的涌流中生生不息,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我们的家园情,也是我们希望能达成的。”

这些感情的存在,需要寄托在饱含人文色彩的文化载体上。“在浙江,大运河的沿岸建了70多个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它是文旅融合的,是传承文化遗产的活体。这种活体保留了一部分运河沿岸的生活方式。”全国政协常委,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表示。

据杜卫介绍,目前大运河沿岸有绍兴黄酒小镇,湖州一带的丝绸小镇、湖笔小镇等,“人们围绕着特色产品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产业群。在小镇,周末常常见到许多游客在品尝小时候吃过的手工制食品,因为手工本身就是一个活体传承、活化传承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人是中心,是根本。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在调研中发现,运河沿线地方政府在古镇古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影响当地百姓主人翁作用的发挥——

“一些村镇的历史源流、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手工技艺等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严重滞后,这样导致长期以来百姓的运河文化记忆逐渐模糊,运河的情感联系也日渐淡漠。甚至在一些地区,古镇古村的修缮被当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摇钱树,功能业态上重游客轻居民成为通病。”

对此,有委员表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古镇活化、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等都应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忘把群众利益放在,着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把大运河还给人民。

大运河是流淌的、活态的文化遗产,这种独特性使得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是静态保护,更应是融合科学保护、有效功能的延续和合理利用等多方面的积极活态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最终要让古村镇的居民愉快地留下来,让大运河的民俗自发地活起来。”金永伟表示。

推荐阅读:

2020考研政治复习要注意哪些细节? 

考研政治复习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充分的时间加合理的计划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同学们也不能忽视2019年时事政治热点。最后,文都教育祝大家都能考到理想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