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阶段的复习告一段落。文都考研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城市规划考研理论知识点,一起来回顾一下吧,看看你还记得多少!

哥特主要教堂特征

• 平面上拉丁十字式平面,大门朝西,长方形大厅东端接半圆形或多边形圣坛;

• 结构上使用飞券平衡中舱拱顶的侧推力;

• 外观上立面有巨大的玫瑰窗和尖矢形窗,彩色玻璃镶嵌窗;

• 正立面有一对高耸的钟塔;

• 外部有飞扶壁、束柱等建筑构件;

卡卡松城:

• 城堡型城市,是法国最 早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而自治的城市。

• 平面近似椭圆型,道路系统自发形成为蜘蛛网状的放射环形系统;

• 城市有双重城墙,上有稚堞,城市入口处有塔楼、垛墙、吊桥等防御设施。

拜占庭建筑技术:帆拱技术、斗形柱头

文艺复兴的建筑理论和建设活动

1. 建筑理论:

• 继承古典文化精华,发扬当时科技成就,《建筑十书》的价值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提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模式。

• 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 星形平面,多边形城墙,城墙转折处设有城楼。中心建有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四处为商业广场、交易所和市场广场。方格网状的道路。

2. 建设活动:

建设集中在象征城市经济的市政厅、资产阶级府邸、行会大厦、广场与钟楼等方面,风格上提倡复兴古罗马风格,反对封建,倡导理性思想。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建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进行大规模改建。

改建之一:重建圣彼德大教堂,综合了古罗马形式与哥特结构并加以创新;

改建之二:在街道交叉处修建广场和喷泉。波波罗广场——椭圆型平面,有三条笔直道路通向波波罗城门,道路交会处设方尖碑,作为对景。

改建之三:完成改建规划。修直街道,运用轴线道路将全城主要的宗教和世俗建筑、凯旋门等串联起来,构成整体城市景观系统。

广场建设

•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追求庄严、宏伟,以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市中心和广场上。

• 文艺复兴初期的广场建筑布局自由,空间较封闭,雕塑多在广场的一侧。

• 文艺复兴盛期的广场比较完整,平面规则,几何性较强,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塑常位于广场中央。

巴洛克风格:

• 形式上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出现于17世纪。

• 善于利用做作的手法来产生特殊的效果,利用透视的幻觉与增加层次来夸大距离之深远或探前;采用波浪形曲面、断折的山花与檐部、柱子的疏密排列来助长空间与立面的起伏和运动感。圣卡罗教堂

君权时期

• 理论思潮:

君权时期思想上推崇唯理主义思想,在文化上表现为古典主义占统治地位。

• 讲求秩序和组织,在一切艺术中建立体现高贵风范的必须准则;

• 古典主义提倡富于稳定感和统一性的纵横三段式构图手法,排斥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崇尚古典柱式;

• 构图上追求对称和协调,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

巴黎改建:

市政基础设施:为了促进工业、商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道路、桥梁、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广场建设、 街景改建

古典主义大型建筑

园林建设

凡尔赛花园

• 有一个纵轴线,规划采用轴线+放射或鹅掌式道路的方法形成地毯式的大花园,由主轴、次轴、对景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视觉网络;

• 其间穿插花园、草地、密林、亭台、喷泉、水渠、雕像、列树装饰的道路及园林小品;

• 三条放射式道路使凡尔赛宫在感官上有如是巴黎乃至法国的集中点,国王欲此象征中央集权与君权。

法国古典园林艺术:

• 面积广阔,有森林、湖泊等,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园林不设围墙,与环境结合为一体,取得景观上的感;

• 采用轴线+放射形道路为骨架,其间点缀雕塑、喷泉、小广场、几何形的人工绿地;

• 植被多被修剪为规则形状;

欧洲中古城市特点

1、早期多依附于封建领主城堡或教堂修道院,后期逐步摆脱封建领主统治,建立城市共和国;

2 、城市的形成或由于军事、政治原因,或交通、贸易因素;

3 、城市在建设与选址上比较重视防御性;

4 、城市数量比较多,但规模不大、形态多不规则;

5 、社会背景变化大,不同时期的城市面貌有区别;

6 、城市虽然注重防御和政治统治的要求,但仍有许多自然、民主倾向。

资本主义初期城市面临的各种矛盾

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

②大工业生产方式使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空间随之扩大;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各种商业金融机构会聚于市中心,形成资本主义城市市中心;

④ 城市中阶级对立,阶级分化严重;

⑤ 城市盲目扩大,布局混乱,交通阻塞事件频发;

⑥工业盲目发展,大量的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⑦缺乏整体环境考虑,城市建筑紊乱,建筑的艺术性衰退。

1.伦敦改建:

⑴伦敦大火与伦敦规划:

• 1666年由克里斯托弗*仑提出了伦敦规划。

设想:

• 采用了古典主义手法,把法国园林设计技巧运用于城市,街道由轴线大道、圆形广场+放射式道路为主体,对城市空间格局起着控制作用 ;方案突出了若干广场。

• 规划缺点:没有结合现状和地形,没有考虑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因此这种整体式的规划开发难以实施,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

实际建设:

a. 制定规定放宽街道,用砖石等耐火材料建房,并颁布了《重建伦敦市法令》,规定了三种房屋形制;

b. 建造新型居住建筑群,中间常布置方形规则广场;

进行了公共游憩场所和社交活动场所的整理、改造;

里琴大街街景改造 ;

英国园林建设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特征:

• 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和蜿蜒的小径为特色,形成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景色;

• 园林中树木应枝繁叶茂而舒展生长,不修剪成几何形;

• 主张在建筑物周围运用花架、棚架、栅台、台阶等装饰性布置,作为建筑物向自然环境过渡。

原因:

• 英国本土丘陵起伏,有众多的牧场、河流、湖泊和自然生长的草地、树林,园林师从自然中吸取营养,把园外自然风景引入园内。

• 不列颠群岛潮湿多云的气候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庞大城市,促使人们追求开朗、明快的自然风景;

• 法国园林更多地体现唯理主义审美倾向,而英国园林追求浪漫主义风格。

法国的旧城改造

n 1.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巴黎改建

n 主要内容:

n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阶级聚居区铺设街道和路面,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添置街灯;

n 为减轻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规划开辟几条新道路,同香舍里榭田园大道相接;

n 封闭了市内的一些墓地,在市内进行广泛绿化;

2、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造

n ①1811年改建里沃利大街,沿街建一色房屋,连同阁楼共五层,底层是商店,前面有连续的券廊,形成人行道;

n ②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

n ③在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上建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以此控制巴黎中心地区的帝都风貌。

n 练兵场凯旋门和雄师凯旋门;

n 旺道姆纪念柱 ;

3. 拿破仑第三时期的巴黎改建

• 拿破仑第三执政时期,塞纳区执政长官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巴黎改建工程。

⑴主要目的:

拓宽城市道路,一方面解决城市交通阻塞问题,另一方面能使军队顺利、安全抵达城市各个角落;

在原有基础上改善城市景观,进行市中心改建和城市绿化建设,以体现帝都风范;

迫使贫民从市中心迁出,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居住环境;

内容:

完成巴黎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路;外环解决外部交通,起到城市过境线的作用,内环解决城市内部交通;市中心开辟新路95公里,外围70公里;

市中心改建,将道路、绿地、水面、林荫带、广场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以卢浮宫及前广场、协和广场、雄师凯旋门、军功庙一带最突出;

全市各区都修筑了大面积公园,建设了滨河绿地和花园式林荫大道;

市政建设:建造了技术相当完善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增加自来水供应;发展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 ;

奥斯曼改建意义和局限:

意义:

• 将城市景观建设从以往的局部改造转变为从更宏观的区域考虑;

• 首次采用市中心分区方案来适应城市结构变化所产生的新要求;

• 在市政建设上有重大成就,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

• 巴黎的城市改建改善了城市面貌,对以后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局限:

• 未能解决由城市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贫民窟问题;

• 未解决由国内、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

美国方格网的城市

由地产商和律师委托测量工程师对不同的城市做机械的方格网道路划分;采取增加道路长度、缩小街坊面积的方式,以获得更多的临街地段。

l 方格网城市的局限性:

机械分割城市的规划方法缺乏对城市的生活需要、人文环境、地理条件、交通规划、结构布局等的综合考虑,关注利益;

马车时代的产物,只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前提下对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应急措施;路网系统不适应汽车时代快速交通的需要。

纽约方格网城市建设的意义:

n 纽约方格网城市具有开创性,首次对城市规模及人口的增长进行了一定的预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应的城市布局规划,城市规划已不局限于传统形式法则,开始走向适应工业社会城市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华盛顿的郎方规划

1、选址:选择两河交汇处的北岸高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借鉴了欧洲城市经验,

朗方,法国军事工程师,受近代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影响

2、规划:

• 主轴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通向波托马克河滨的主轴线,其上布置国会大厦、林荫大道、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

• 次轴线——华盛顿纪念碑处、与主轴垂直;

• 道 路——从国会大厦和白宫向四周放射出若干道路通往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等重要建筑;

• 人口预测80万;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乌托邦:“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于16世纪提出的,“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新协和村:又称“合作新村”,以“劳动交换银行”及“农业合作社”来控制生产的私有化和消费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意义:

城市设想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但其中包含了一些与过去不同的新主张:

l 从更广阔的角度,联系整个社会经济制度来看待城市,把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造联系起来;

l 主张城市尽可能接近农村,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结合,消除原有城市的各种矛盾和弊端;

l 重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集体生活,提出多种公共建筑和设施等等。

对以后城市规划思想颇有影响,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英国早期的“卫星城镇”理论等。

田园城市

• 19世纪末英国政府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的名义进行社会调查,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方案。

• 1898年霍华德著述《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后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 在《明日田园城市》中,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称之为“田园城市”。

含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有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实质:

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城乡磁体”,它应具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既有高效能和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有环境清洁、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

规划构想:

(1)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2)城市四周有农业用地围绕,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的农产品,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

(3)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

(4)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也归集体所有;

(5) 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以使居民更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内容:

• 扇形平面,32000人规模;城市居中,四周为农业用地,其中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有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为性绿地使用。

•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6条放射性道路将城市划分为6个等分区。

• 城市中心为花园,四周有市政厅、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医院、画廊等公共建筑;

• 再外是公园和水晶宫,作为商业、展览和冬季花园;

• 再外几圈是居住用地,其中有绿化带,内设教堂、学校;

• 最外圈是各类工厂、仓库、市场、煤场、奶场等,一侧有环形道路,另一侧有环状的铁路支线。

• 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中心城市可略大,人口58000人,周围的城市32000人,由铁路和市际运河等交通将田园城市连为一体。

历史影响:

A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摆脱了传统规划显示或张扬统治者威势和审美趣味的旧模式,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是规划立足点的根本变化;

B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1)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公共设施、人口密度、绿地等规划问题提出了完整的、独创性见解;

2)针对工业社会城市出现的复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视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3)以改良社会为目标,将物质规划和社会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

C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工业城市

伴随工业发展的过程,工作与居住的地方逐渐分离,城市内部的各种活动日趋复杂,原有的城市结构不适应新的社会需要,需要探索新的城市结构来适应大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19世纪末由法国建筑师戈涅提出“工业城市”理论。

主要内容:

工业城市人口为35000人;

l 城市各要素应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市中心、生活区,区内部设有小学、服务设施、疗养院及医疗机构、工业区、火车站;各区之间有绿带分隔。

l 各功能区之间留有空地,为城市各功能区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l 主张应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完成市政和交通工程。

影响:

n 对集中主义城市、《雅典宪章》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等有着重要影响。

带形城市

1882年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提出。

(1)主要内容:例子(马德里)

l 有轨运输系统最经济、便利和迅速,城市应沿着交通线路绵延建设;

l 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结起来,组成城市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将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l 带形城市可以延伸,甚至跨越洲际。宽度不超过500米,

(2)规划原则

A 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

B 城市生活用地、工业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C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

D 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

E 带形城市宽度有一定限制500米,以保持居民同乡村自然的接近,纵向发展有利于市政设施建设。

影响:

A带形城市有利于防止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B对以后的城市分散主义思想有一定影响;C 一些重要城市的规划,如斯大林格勒、伦敦、哥本哈根、华盛顿、巴黎、斯德哥尔摩的规划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

美国的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公园系统运动

• 工业社会一方面先进的技术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无比的灾难,废水、废气、工业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 马尔什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他的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于是在美国的许多城市都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公园系统运动。

n 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设计并实施,并影响了美国的许多城市的城市公共绿地建设。

n 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和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机能,开创了城市中人与自然融合的新纪元。

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学科的贡献

• 盖迪斯的城市规划主张:

• 主张把城市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即城市的地域环境,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城市布局和城市经济有影响;

• 研究城市必须着眼于城市的地域环境,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即城市规划应包括城市周围的若干城镇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 规划方法强调“调查—分析—规划”。

• 预言城市集聚区的出现。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主要观点:

(1) 趋向衰退的城市需要以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演变,以拥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2) 强调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共同的社会生活,不脱离自然。

(3)城市就象有生命的机体,不能任凭自然聚结;

2、具体内容:

(1) 将重工业、甚至轻工业疏散出去,腾出的大片用地应改建为绿地;

(2)城市中心设行政、事业及管理机构,中心的供应部门和许多家庭将疏散到新区去,降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

(3)城市中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内容可集中分区布置,而不经常的“偶然活动”可分散布置。

有机疏散目标

•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预定方案转移到合宜的地方中;把腾空的地区按预定方案整顿,改作其他合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 有机疏散的基本方法两种:①日常性活动进行功能性相对集中;②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

• 有机疏散后的城市:原有密集地区将分裂为一个个集镇,彼此间有保护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影响

• 有机疏散理论对二战后欧美各国城市建设有重要影响:如建设新城、改建旧城,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等,采取疏散途径解决大城市日益沉重的人口和产业压力。

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 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以首都山为中心,以政府机构为主,北部以城市广场为轴心,以生活居住为主;

• 规划结合地形,构成多条城市轴线,多角的几何形和放射线路网把城市组成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新建筑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筑迅速摆脱了旧技术的限制,摸索着更新的材料和结构,掀起了创新运动。

• 新建筑运动注重建筑与城市的使用功能,也称“功能主义”建筑,注意发挥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特点,强调建筑经济、建筑空间,主张创造新形式,反对沿用陈旧形式。

• 新建筑思想的教育基地:包豪斯

明日的城市

柯布西耶

• 1922年《明日的城市》、1933年《阳光城》包含了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理论,其城市规划理论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思想。

明日的城市基本观点

① 现代城市的中心区对于各种事业又有巨大的聚合作用,而传统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越来越拥挤,功能已腐朽,这就需要通过技术改造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② 可以用建造大量的高层建筑、面积密度来解决城市人口拥挤问题,而且高层建筑周围又将腾出很高比例空地作为绿地或活动场地,可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③ 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中心区的建筑密度和就业密度,以减弱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④城市中建立一个新型、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明日城市方案

• 300万人的城市;

• 几何化平面矩形与对角线交织的路网;

• 中心:商业区、必要的机关和公共设施、24幢高层住宅;

• 外围环形居住带,多层连续板式住宅;

• 再外围大面积花园住宅。

影响

• 明日城市设想体现柯布西耶对现代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思考,是一种具有理性出发点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注重利用现代技术解决城市功能退化、人口众多、城市拥挤和交通阻塞等问题;

• 手段上,主张集中、中心区密度,改善交通、改造旧区和居住环境,提供充足的空气绿地和阳光。

• 其思想直接影响了《雅典宪章》的核心要义。

英国的卫星城市(Satellite Town)理论

1.起源:翁温完成了田园城市实践,在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书中首次提出了卫星城市概念。

1926年阿姆斯特丹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卫星城市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重要方法”,由此成为通用概念。

2. 定义:

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渡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特点

• 功能上,卫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又称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

• 空间上,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市与田园城市设想比较

• 卫星城市:同中心城市间,有一定独立性,更有便捷的交通、较密切的功能联系;

• 田园城市:人口和规模的限制、城乡结合的形态、独立的城市功能。

作用

• 各国卫星城镇建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人口、工业或科研机构等而建设;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 西方的实践表明:一般卫星城市对于自由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的效果相对较弱;

•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建设城市职能比较单一的卫星城镇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社区运动与邻里单位

1. 社区运动:

⑴背景:美国20世纪20年代提出“社区”概念。

社区:居住在一个地区里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在相互联系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价值观念和相属的认同意识的相应实体单位。

四要素:人、地域、相联系的有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维持集体生活所必须的共同行为规范及其制裁制度。

• 大街坊规划、邻里单位思想

雷德伯恩体系

• 道路分级设置,布置成曲线形,人行车行分离,绿地、住宅与步行道有机结合;

• 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几”字形;

• 步行道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布置在“几”字周围,相互连结形成系统,同公建相连;

• “几”字的口开向机动车道,由机动车道引出通往住宅的近端路;

典型邻里布局与步行通道

• 步行道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并同公建相连;

目标:解决居住环境中汽车与人之间的矛盾。

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美国建筑师佩里

⑴基本主张:

“邻里单位”思想主张扩大原有较小的住宅街坊,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基本单位,建成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的“邻里”;其中布置住宅建筑、日常需要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居住的地区产生一种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乡土观念”。

布局:

①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来计算控制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

② 邻里单位内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③ 道路系统应保证邻里单位内交通畅通和便捷,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④ 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自由布置,并保证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中心地理论

观点:以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镇的职能、大小、与空间结构布局之间存在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行政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经济等三方面对城市的规模、等级、分布进行研究。

• 又叫城市的“级别规模”学说或城市的区位理论。

•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 被誉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

• 克里斯塔勒模型

• 意义:

• 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革命。

• 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系统研究了城市等级划分、区位和规模、时空分布、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商业服务业的区位、规模和空间模型。

•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雅典宪章

•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召开第4次会议,柯布西耶主持会议在一艘马赛往返雅典的邮船上举行。

• 到达雅典时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文件,被成为《雅典宪章》。

内容:

1 现代城市必须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方面协调发展,并保持各方面之间的平衡;

2 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应把城市最 好的用地作为居住区;

3 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应尽量减少,同时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绿带和缓冲地带隔离;

4 增加城市绿地和空地,建造公园、运动场、儿童游戏场,保留优美的自然风景地带,供居民游憩;

5 街道系统应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区分和设计;

6 应保存好有价值的古建筑。

影响:

• 面对当时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中出现的严重卫生、交通和居住环境等问题,功能分区的方法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的作用;

• 根据城市活动进行用地划分,重视现代城市功能,批判“追求纪念性排场与图形效果”的规划思想,把城市规划从单纯的艺术构图中解脱出来,置于科学的基础上。

• 在一定时期,对工业社会时代城市功能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趋扩大的背景下,引导城市规划合理发展,宪章所阐明的思想及其对现代城市规划所提出的许多具体原则在以后的几十年世界各国的规划和建筑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

赖特的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

• 赖特在《正在消灭中的城市》以及以后的《宽阔的土地》中提出广亩城市概念,是其城市分散主义思想的总结。

• 广亩城是没有城市的城市,随着电话和小汽车的普及,大都市将死亡,城市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

• 现有城市不能应付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广亩城市。

主要内容:

• 未来城市规划应分散包括住所和就业岗位。

• 广亩城市中每个家庭有一英亩土地,生产自己消费的食物;

• 以汽车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 级公路连结;

• 公共设施、加油站沿着公路布置,与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结合设置。

带形城市与指状城市比较

• 指状城市

• 受带形城市理论影响

• 该规划把伦敦划分为从中央轴向南北方向伸出16个指状的居住区,在带形居住用地的外围是环形的铁路交通线,同主轴上的铁路相连,形成“中”字形的铁路网。

比较:

• 用地布局结构不同,局部带状和整体带状;

• 审视问题的重点和角度不同 ;

• 城市局部形态上有共同点,保持城市同自然的联系,从而加强城乡结合、改善城市环境。

以上就是城市规划考研理论知识点梳理。更多城市规划考研复习知识点,持续更新中。

相关推荐

从老八校就业看城市规划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