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要趁早!2020考研报考人数大约为340万,2021考研报考人数会更高!文都考研小编建议2021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学子,看到本文后就开始着手2021新闻传播学考研备考!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2021新闻传播学考研:解读抢购潮。

(1)从传播者上看

“抢盐风波”的传播者主要包括三个:一是部分商家出于牟利的目的而有意进行的谣言传播,这违背了传播伦理;二是政府进行的辟谣传播,反应迟钝,缺少信息反馈机制,没有在民众恐慌之时及时给出警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抢盐风潮;三是意见对民众的误导,部分专家由于缺乏严谨的专业知识,对食盐来源分析有失偏颇,因此,导致了民众内心的恐慌,造成错误的判断能力。

(2)从传播内容上看

根据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R=I*A*U,集合行为事件重大,与人民群众关联度高,人们的内心充满恐惧,便会导致流言谣言满天飞的现象。

并且,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失真”现象严重。谣言本质是不真实的,但是它能够利用一定时期人们的恐慌心理,即对核辐射的恐惧,同时内部又含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验证性,即碘能够吸收辐射,这样“三分真七分假”的内容就在传播中“扩散”。这种内容又不断在人际传播中被削平和锐化,最终就“失真”为“碘盐能防辐射”。

(3)从传播渠道上看

从传播路径可以看出,抢盐风潮主要是人际传播(电话、短信)、群体传播(微博、论坛)、大众传播(报纸、电视)等三种不同渠道的混合,其中不同渠道在谣言的“扩散”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大众传播尽管没有直接叙述谣言,但是它为谣言制造了一个背景(日本海啸、核危机),其对该事件的聚焦关注为公众设置了议程,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其次,群体传播,尤其是互联网的群体传播,互联网的物理特性赋予了网络群体传播瞬间扩散、快速复制的特点,使得谣言能够迅速传布开来。最后,人际传播则是谣言的主要说服方式:首先,人际传播在信息传播的同时,有社会信任等附加价值在网络上传送,因此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和影响度;其次,人际传播有针对性,往往会导致人们的直接行动。这三种传播渠道相组合,使得抢盐风波迅速蔓延。

(4)从受众角度上看

一方面,根据归因理论,面对发生的危机事件,人们因为自身的某些需要,试图了解事件以做出对应方式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而“抢盐”这个谣言使得人们的焦虑有了正当化的渠道,从而获得次级控制感。

另一方面,受众的素养也有很大因素。据调查,抢盐风波的受众大多数是一些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比较缺乏,又对家庭抱有极大的责任心和焦虑感,因此无从核实自己得到的信息好坏,最终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轻信谣言。

(5)从传播效果上看

一是意见表明存在着“沉默的螺旋”现象,当社会大众都出现抢盐行为时,即使个人不真的相信盐会有用,但对意见环境进行准感官统计时,迫于害怕被社会孤立的恐惧心理,只能甘于“沉默”,很难充当一个“中坚分子”进行主动辟谣。

其次是“第三人效果认知”导致后续行为,戴维森指出,在面对大众传播的负面信息时,人们往往倾向于“高估”大众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低估”对自己的影响。尽管很多人对“碘盐能防止核辐射”这一谣言将信将疑,但害怕别人都会受到谣言的影响从而使得自己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会产生趋同心理,加入“抢盐”大军。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止谣言的传播:一、政府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舆论监测与信息公开机制的建设,从源头上遏制;二、加强互联网道德伦理建设,鼓励人们不造谣不传谣,防止谣言的二次传播;三、加强社会公民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铲除谣言可能产生的社会根源。

以上就是2021新闻传播学考研:解读抢购潮。更多2021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资料,持续更新中。

相关推荐

文都教育 各科目2020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汇总(预测)

2020考研真题解析直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