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考研中,实验心理学是一大难点,其中实验设计则是难中之难!除了学习教材里的实验之外,大家最 好了解一下实验背后的范式。文都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心理学实验范式系列文章。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心理学实验范式4:点探测范式。
点探测范式(dot probe paradigm )
点探测范式起源于Posner, Snyder和Davidson C (1980)对视觉空间注意的研究,后来由Macleod, Mathews以及Tata三人于1986年提出。在经典的情绪刺激注意反应的评价任务中,计算机每次向被试呈现一对词语,呈现时间为5OOms。词对包括一个中性词和一个目标词,随后探测点随机出现在其中一个词语的位置。任务要求被试在探测点出现后尽快判断其位置(如,在上还是在下)或性质(如,探测点是“:”还是“..”)。
该方法基于的假设是:对探测点位置或性质作出判断的反应时会随被试对其出现区域的注意而减少,即探测点出现在被试先前注意的区域时,反应时较短;反之,反应时较长(MacLeod, Mathews & Tata, 1986 )。Rieger等(1998)采用点探测法对饮食失调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将注意指向“肥胖”等消极体形词,回避“苗条”等积极体形词(Rieger, Schotte & Touyz,1998)。
Johansson等人(2004)也发现,负面身体自我者和饮食失调患者对身体信息存在注意偏向。Shafran等人(2007)的研究也发现,饮食障碍患者对食物词与体重词存在显著注意偏向,但对体型词语却没有发现显著注意偏向。
后来,研究者将经典的点探测范式做了改进。首先,将刺激的呈现时间控制在14ms左右并伴有前/后掩蔽,可用于考查对特定刺激的阈下加工特点。这种点探测范式被称为视觉点探测掩蔽任务(masked version of the dot probe task)。Mogg(1994)等人的研究中,词对在视知觉的阈下水平呈现,紧接着出现一对任意组合的字母串组成的掩蔽刺激,随后探测点出现在掩蔽刺激对中的任一位置上。被试要求对探测点迅速做按键反应。结果显示,高特质焦虑被试对消极词位置出现的探测点反应快于对中性词位置出现探测点的反应。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Bradley等人(1997)发现,负性情绪词语线索即使呈现时间短至14毫秒,并有后掩蔽刺激,高焦虑被试亦能表现出前注意警觉。Mogg等人(2002)采用相同范式考查高焦虑被试对负性面孔的注意偏向,仍然发现了其前注意警觉。Leventhal等人(2008)采用该范式,刺激呈现时间为17ms,对吸烟者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剥夺吸烟者对烟草相关刺激表现出阈下注意警觉。
第二,为了考查对特定刺激注意偏向的时间程,刺激呈现时间可为200ms,5OOms,1500ms或者更长。Lee和Shafran(2008)采用点探测范式,使用身体图片和动物图片作为材料,刺激呈现时间分别为5OOms和2000ms。结果发现,饮食失调患者在身体图片呈现5OOms时表现出注意警觉,但这种注意偏向在呈现2000ms时消失。作者认为,这反映了饮食失调患者对身体信息的注意偏向仅发生在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
第三,经典的点探测范式是将一致trial(探测点出现在情绪刺激位置)的反应时与不一致trial(探测点出现在中性刺激位置)的反应时相比较,如果一致trial反应时小于不一致trial,则表示对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警觉或注意定向,如果一致trial反应时大于不一致trial,则表示对情绪刺激存在注意回避。
然而,根据Posner,Inhoff, Friedrich和Cohen (1987)提出的空间注意的三个成分:注意从当前位置脱离,注意向新的位置移动以及注意卷入新位置的刺激,经典的点探测范式不能区分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
Koster等人(2004)在经典的点探测范式中加入了中性一中性刺激对,分别将一致trial和不一致trial与中性一中性刺激对的反应时相比较。如果一致trial反应时小于中性一中性trial,则表示注意警觉;如果一致trial反应时大于中性一中性trial,则表示注意回避;如果不一致trial小于中性一中性trial,则表示脱离易化;如果不一致trial大于中性一中性trial,则表示脱离困难。
以上就是心理学实验范式4:点探测范式。更多心理学实验范式,持续更新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