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复习冲刺阶段,你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系统的梳理,穿点成线成网。文都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学考研复习知识梳理:五六十年代的散文概述。
节 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一、创作实绩
两个阶段:
(一)49—56年:通讯报告得到空前发展。
(二)57—65年:61年被称为“散文年”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
3.尖锐泼辣的杂文: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泼辣。
二、十七年散文的审美特征
(一)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二)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三)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等
一、杨朔的散文
主要作品:《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
(一)创作之路
1.探索期:1937—1948年
2.发展期:1949—1959年
《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3.诗化期:1959—1966年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
(二)诗化现象
1.以诗为文,意境深邃。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4.语言凝炼,清新别致。
(三)杨朔散文的模式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和生造的意境。
2.刀刻斧凿的痕迹明显,给人雕饰甚至别扭的感觉。
3.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
(1)描写景物,借喻比人,点明哲理。
(2)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升华意境。
(四)杨朔散文产生模式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产物
2.作家自身的局限
二、秦牧的散文
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与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作主张,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其散文的影响与成就远在当时一般作家之上。
(一)艺术特色:
1.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3.秦牧散文具有情趣性与幽默性。
4.秦牧散文的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二)不足:
1.知识性的材料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
2.罗列材料过多有冗长拖沓之感;浓重的说教气与肤浅的哲理。
三、刘白羽的散文
(一)艺术特色:
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风格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调高亢,具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彩。
2.融情于景,借以抒怀壮怀激烈的诗情。
3.以情感为经线,生活的事件为纬线,经纬交织,波澜四起。
(二)不足:
1.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太多,削弱了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字表述不够清晰。
四、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一)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1.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2.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3.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二)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气势雄浑。
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
4.抒情:
一座园林;
一团烈火;
一座花城。
以上就是文学考研复习知识梳理:五六十年代的散文概述。更多文都考研复习资料,持续更新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