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概念,虽然书上没有,但是考试却常用到,2020新闻传播学考研的你,不可不知啊。跟文都考研小编一起看看吧。

概念1:纸草社会

纸草社会,又叫“莎草纸社会”,唐纳德·肖用古埃及生产的古老纸草作为比喻,他提出 ,如今网络社会中,水平和垂直这两种议程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推动新型社会“纸草社会”的形成。

纸草社会即指这样一个社会,随着媒介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融合,大众媒介继续主导公众议程设置的同时,个性化媒介的兴起也带来了受众力量的崛起,无论是人们的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都接受着来自水平议程和垂直议程设置的影响。

借用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议程设置并不全是传统媒体中那种统合社会大多数人的议程设置,而是由“纵向的”议程和“横向的”议程共同编织的议程“网络”。因此,网路议程设置既有助于人们寻找并归属于某些小众群体,又可以促进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常见使用场景——

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网络空间、流动社会等

概念2:类人际互动

“类人际互动”是由唐纳德·霍顿和理查德·沃尔提出的,早在 1956 年,他们就在《大众传播与类社交互动》一文中阐述了观众与电视屏幕“角色”之间的互动属性,提出了大众媒介(主要是电视)具有准社会关系或准社会互动的功能。

霍顿和沃尔认为,“类人际互动”既是对重要现实和本真交互行为的模仿, 又是对电视角色和无形观众谈话交流的模仿。 电视里的角色包括主持人虽然无法看到观众, 却时刻假设观众在面对屏幕观看电视,因此,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情态,巧妙地将缺席的观众拉到自己的谈话中, 营造了交谈的假象,同时,假定无形的观众对言谈做出了相应的互动性回应,从而维系持续交流的假象。

所谓“类人际互动”,是指电视与观众之间表面上看是一种亲密关系,类似于“面对面”的互动,实际上它是人际互动的模仿和衍生,而非真实的“面对面”互动。

类人际互动这个概念揭示了一个媒介演变的发展规律:从媒介形态沿革的历史来看,为何我们要不断地去创新媒介表达形式,究竟是在追寻什么?事实上,媒介技术的演变看似是在做“加法”,叠加技术逻辑,但其实是在做“减法”,减去时间、空间、心理情境所带来的传播障碍,还原面对面人际交往时的那种“传播有效性”。

常见使用场景——

媒介新技术、媒介形态沿革、互联网发展、场景化、电视互动、跨屏互动等

概念3: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是美国学者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中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描述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分享现象,将社会知识存储看作个人事实集合体,是新媒体时代下关于传播创新的思考,共享认知的驱动因素之一。

该概念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信息储量不均,擅长方面不同,利用各自闲暇时间,依托于网络的连接特性相互连通,将自我知识进行社会性整合,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如今认知盈余成为知乎等平台的盈利基础,其通过提供沟通平台有效聚合剩余认识,从而精准满足问题待解决者的需求,逐步将其概念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即知识变现(付费墙paywall)。

其核心主题指随着在线工具促进了更多的协作,人们该如何学会更加建设性地利用自由时间来从事创造性活动,而非单一的消费精力与财力。

国内在这一理念下做得较为突出的平台有知乎、喜马拉雅等,都是基于早期大量消费和阅读问答的受众转化为知识经济变现的自媒体而来。成为知识经济、共享经济不可或缺的动力。

常见使用场景——

知识付费、新闻付费、短视频、UGC等

概念4:被遗忘权

“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是指如果一个人不再想让他的个人信息被信息控制者加工或者存储,并且如果没有保持这些信息的合法基础,这些数据应该从他们的系统中删除。“被遗忘权”产生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的大量、长期储存变为现实,而个人的信息很容易被他人利用的背景下,是个人权利意识的表现。

最早由欧盟在1995年就在相关数据保护法律中提出了“被遗忘权”概念,任何公民可以在其个人数据不再需要时提出删除要求,随后美国加州也通过了“橡皮”法律,要求科技公司应用户要求删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谷歌也已经开始根据欧盟法院的裁定而在搜索结果中删除一些特定内容,给予用户“被遗忘权”。

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储存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遗忘的能力丧失,取而代之的是链条式的完善记忆。被遗忘权对促进个人隐私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和互联网运营商的权利限制,但是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仍须由法律实践和技术发展进一步见证。

如“李炳鑫事件”中,当事人被误解并受到了大量网民的各种形式的指责,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尽管最终洗刷冤屈,这些信息长久得保存在网络上会对当事人的生活产生永恒的负面效果。

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尚无该项法定权利,相关学术界也对这项所谓的权利的法律性质、是否应受到保护、保护的法律渊源及路径、标准等重要问题并未形成主流学术意见。需要在借鉴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对被遗忘权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国被遗忘权的法律保护。

常见使用场景——

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互联网治理等

概念5:网络巴尔干

“网络巴尔干”是由美国麻省理工教授马歇尔和埃里克提出的,指的是网络已经分裂为各怀利益的繁多群类,且一个子群的成员几乎总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或阅读来吸引这个子群的其它成员的信息或材料,这样的一种现象就叫做“网络巴尔干”。

在微博上,由于用户个人的喜好和习惯,驱使其选择了不同的关注者,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同时又以评论、转发、分享关注者的言论来吸引更多的意见趋同的用户,过滤不同意见的人,由此形成一个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因某种共识而积聚,同时抵制其它不认同的用户,维护着团队意识。同时,作为信息推送主体的“大V”、公众账号等又迎合这个团体,积极推送团体认同的信息和意见,协同过滤其他不同的意见和信息。

在微博庞大的用户群中就形成了无数个小团体,这些小团体都有不同的共识,相互之间很难沟通,但内部意见是一致的。这些分裂开来的小团体如同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一样复杂多变,被称为“网络巴尔干化”。

常见使用场景——

算法推荐、新闻定制、信息茧房、社会互动、舆论引导、群体极化等

概念6: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这一概念源于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力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就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单向度的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有屈从现实而没有批判精神,即纯粹地接受现实,盲目地肯定现实,将自身完全融于现实中。

常见使用场景——

信息茧房、文化工业、媒介依存、媒介异化等

以上就是2020新闻传播学考研常考超纲词。更多2020新闻传播学考研资料,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