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教师劳动的特点

  距离2017考研初试越来越近,冲刺复习已经开始,为了帮助大家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对教育学考研的重要考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文都教育学考研的老师为大家梳理了——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请备战2017考研教育学的学子能够对这些考点,以下是教师、教师劳动这个考点的详细内容: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素质的使命。不同职业性质的差异,使每种职业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职业也不例外。下面文都教育就对教师劳动的特点做简要论述,希望能为考生的备考复习带来帮助。

  1. 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和学生集体,学生来自于四面八方、千家万户,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意识、情感、意志、学识和品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具有明确目的、统一标准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2)教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把学生教好,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统一而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和品德。

  (3)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脑力与体力相统一的过程。

  (4) 教师劳动需要的能力是复杂的。教师劳动有着比其他专业脑力劳动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与实现知识等转化有关的多种能力。

  2. 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教师的劳动对象、资料、手段等变化性特点决定的。

  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组成的学生集体。不仅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个别差异,而且学生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都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次,教师劳动的内容和手段也是不断变化的,作为教师劳动内容的教科书也会因时代的发展而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凡此种种,决定了教师不能年复一年套用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而是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指教师的学识、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言行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受到学生严格监督的特性。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先,学生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的幼儿到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都有向师性和模仿教师言行的特点。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就要求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正确成为楷模。其次,教师劳动手段具有示范性。教师分析教材、演示教材的过程具有示范性,而且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讲解。

  4.个体性与集体性

  教师的劳动基本上是以个体形态表现出来的,虽然各级各类学校都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但每个教师在执行和完成各项具体教育教学任务时,都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

  教师的劳动虽然在形态上是个体性的,但其劳动成果却是集体性的。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个任务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通力合作。而且就学校内部来看,不仅需要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全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密切配合。因此教师劳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师集体劳动的成果,很难说是哪一个教师个人劳动的结果。

  5.时空性

  教师的劳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劳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因此就没有明显的上下班界限,没有限定的区域范围。班上、班下都是教师工作的时间、校内、校外都是教师的工作地点。为了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需要争取一切时间和空间,深入到教育对象所在的各种场所与活动中,时时、处处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

  6.紧张性

  教师的劳动是生理能量消耗较小的非繁重劳动,但却是心理能量消耗较大的紧张性劳动。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的体力消耗相比,教师劳动主要是脑力消耗。从能反映脑力负荷、情绪负荷及观察、注意、操作等心理指标看,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处在紧张状态。因此,教师劳动具有紧张性的特点,教师劳动是繁重而紧张的脑力劳动。

  大家要想更透彻地掌握教育学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考研教育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登录文都网校,参考教育学考研的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