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近几年新闻传播学真题,发现专业热点的考查是趋势!在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的过程中,大家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热点新闻,不要仅仅作一名吃瓜群众!文都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杭州女童遇害案”评论解析,一起看看吧!

新闻背景

“杭州女童被租客带走”一案,连日来一直牵动着网民的心,近日的微博热搜头条也几乎都在实时报道寻找该女孩的进展。7月13日,@象山警方在线发布消息称,当天中午在象山石浦海域海面上发现的女童尸体,警方经技术鉴定,确定系浙江杭州失联女孩章某。

社会类事件,评论立意可以从何处切入,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1)当杭州女童遇害后,我们究竟是关注生命本身,还是被案件诡异所吸引,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否有所偏颇?

2)杭州女童遇害案,对于留守儿童的保护与监管问题,是否还有同类事件存在,是否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再次发生我们能够再做出何种努力?

3)在关注该案件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度曝光之嫌,媒体在报道此类问题时,是否要进一步平衡好用户知情权与隐私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光明网和新京报就此事发表的评论

被租客带走女童遇难:比猎奇更重要的,是“哀其不幸”

新京报快评

① “女童去哪了?”——连日来,牵动人心的杭州9岁女童被两位租客带走事件,悬念连着悬念。涉事女童章子欣的下落,也成了公众心头之惑。如今谜底揭开,女童已经遇难。她跟父亲最后一通电话中的那句“爸爸,我回不来了”,一语成真。

② 这无疑是个令人悲伤的消息。女童遇难,本是所有可能的结果中近乎最坏的一种。虽然在两名租客跳湖自杀、女童下落迟迟不明后,很多人心中已有不祥预感,但“靴子”没落地前,人们依旧怀有善意希冀,希望只是虚忧一场,希望女孩平安无恙。

分析:1-2段简单介绍了一下杭州九岁女童案的原由以及该事件最终的结果。

③ 可当女童的动向栏从“失联”转到“遇难”,人们只能被残酷的真相拽回现实,不愿接受却又不得不直面这沉重的结局。举国关注与一片祈祷,换来的回响未遂人愿,实在让人唏嘘。

④ 如果说,在女童尚处于生死未明的“失联”状态时,公众还能在“期待结果”和“害怕结果”中纠结,那最终结果用“确定性的厄运”终结了“不确定性的悬念”后,有些事便只能承受。你接受或不接受,女童的不幸就摆在那。

⑤ “不幸”二字,重若千钧。在浙江警方通过DNA鉴定,确认疑似失联女童遗体系其本人后,女童的不幸就是清晰而的。无辜的她,本可生如夏花般灿烂,本可不踏上那条不归路,可她没能避开这一劫。她的厄运也意味着,虽然这起悬疑剧仍有很多“悬而未知”之处,却注定了是以悲剧收尾。而这悲剧结果比那悬疑过程,要更加沉重——“生命至上”早已标记了生命本身的分量,这比很多东西都重。

分析:3-5段就杭州女童遇害案这一事实,指出人们应该接受这一悲剧结果,而不是悬疑过程。

⑥ 毋庸讳言,租客带走女童事件得以持续发酵,跟此事中的各种蹊跷不无关系,有“悬念推着舆论走”的成分:无论是两名租客莫名其妙地带走女童,还是他们那不明不白的自杀,抑或是他们生前不同寻常的家庭关系与行为轨迹,都充满诡异。

⑦ 也正因其诡异,很多人只能顺着那些貌似可循的脉络,包括女租客QQ空间内都是其家乡本土神祇照片、二人自杀时间地点对应着某些习俗传说等,或者是发散思维以至于将“楼”盖歪,在女童父母乖谬的婚龄育龄和吊诡的离婚节点上发掘线索,以此找寻自洽的逻辑。由此衍生的“邪教迫害说”、“拐卖儿童说”和“亲妈策划说”等,有的已被事实证伪,有的则真假莫辨。

⑧ 这么多让人不知所以的情节叠在一块,想不激起公众的好奇心都难。这样疑点丛生的离奇事件,想不被“网络福尔摩斯”们变成智力闯关题亦很难。这本很正常。

⑨ 即便如此,在我看来,比起猎奇,更重要的是“哀女童之不幸”。在此次事件中,人们不宜只看到诸多情节的“戏剧性”,却看不到结果的“悲剧性”。这并非反对各方深挖内情,只是希望发掘真相的动机是借机发现问题、避免悲剧重现,而非单纯“猎奇”。

分析:6-9段,指出人们对这则案件保持好奇,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不应该只是对该则案件只有猎奇,而失去悲悯的情怀。

⑩基于悲悯心去打捞真相跟为了猎奇而窥探答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对女童遭遇的同情,会让我们努力“亡羊补牢”,着力发现隐藏在孩子身边的风险因子、弥补儿童保护方面的漏洞,拿此事来说,租客作案动机究竟指向了什么,是邪教拐骗抑或其他,事件又暴露了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可供反思的引子。若只是为了从猎奇中获取快感,那这事多半会被改编为“拍案惊奇”式故事,而不会被提炼出公共价值。

分析:进一步指出基于悲悯心去打捞真相跟为了猎奇而窥探答案之间的本质区别,基于悲悯之心去打捞真相可以提炼出公共价值。

⑫ 说到底,被租客带走的女童之不幸,道出了现实中有些风险的不测。我们应将她的不幸视作一种警报,而不是看成怪诞录式谈资;应该想着去由此改变些什么,而不是将什么都变成一段猎奇八卦……这样才担得起生命的厚重,才能予逝去的女童以告慰。

分析: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让杭州女童的不幸事件变成一种警报和警醒。

总评

该则评论首段简单介绍了事件的由头,再指出对当下女童遇难我们要接受这一现状,因为该案件的悬疑,我们对此存在好奇本身无可厚非(让步),但是不应该只是去猎奇而失去了对生命的关照(转折),最后希望杭州女童遇害案成为整个社会对儿童保护的一种警醒与警报。(由一个个案上升到普遍意义)。

杭州女童遇难:消解疑虑但也别打扰隐私

光明网评论员

①7月4日,章某被两位租客以“去上海做婚礼花童”为由从家中带走;7日晚,家人与租客及女童三人失去联系;8日,两租客在宁波东钱湖衣服捆绑跳湖自杀,此事逐渐发酵,女童的动向成为公众最关切的议题。尽管对不少人来说,在租客自杀后,他们在心中可能已经设想了最坏的结果,但如今悲剧被证实,依旧让人痛彻且难以接受。

分析:首段,通过事件发展的时间线简要介绍了事件的发展脉络。

②网上流出的图片、视频中,能够看到章某的朝气、阳光,那是孩童所独有的生机。也正因如此,她的离去才更让人心痛,心痛中夹杂着绝望,一种集结全社会之力搜救,仍然无法改写某种不确定风险对命运剥夺的绝望。

③ 当然,还有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两方面。其一,它源于在陌生人社会下,降低信任门槛随时导向未知风险的危机。女童的爷爷奶奶,在与租客沟通、租房等系列操作后,出于对两人的信任,将孩子交到他们手中,这成为悲剧的开始。

④有论者认为,不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类似的风险提示相当正确,却未必能够完全应对预谋作案者的精心围猎。在这个由陌生人编制的社会网络下,除非与世隔绝,否则要抵御一切类似风险,老实说相当困难。日常化的危机,时刻散布在生活的细节中,女童章某的命运揭示了一种最极端但又很难彻底杜绝的危险可能。

⑤ 其二,女童失联之所以备受关注,还在于此事交织了太多的疑点。从亲妈策划到绑架拐卖再到让人惊心的邪教迫害,有些被证伪,有些依旧是猜测。

⑥ 那些依然不可解释的细节,让疑云笼罩下的我们无法用常理去推断。所以哪怕警方辟谣,两租客跟网上流传的宗教组织没有关系,社交媒体上神乎其神的说法,仍然相当有市场。在现代文明下,带有封建色彩的作案动机的推理,彻底击中了公众对于社会安全的焦虑。

分析:2-6段由于杭州女童遇害案背后人们恐惧的根源,信任危机减低以及该案件的疑点、无法解释的细节击中了当下人们的焦虑心理。

⑦像往常的案例一样,这种焦虑和恐惧很快被利用。不乏自媒体用猎奇式的写作,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来煞有介事地还原真相。在对女童章某之死的解释权争夺中,这场悲剧反而成了流量的凭证——尽管它事实上已经对家属构成了打扰,在勾起猎奇欲的同时,还加剧公众的恐惧情绪。

⑧同情、悲悯而不猎奇,尊重逝者,不妄加揣测,报道写作有节制,仍然是必要的底线。而站在警方的角度看,面对层出不穷的猜疑,以及它所引发的恐惧情绪,还是得靠真相来抚慰。

分析:7-8段这些焦虑心理被自媒体平台贩卖和利用,毫无真凭实据,只是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⑨比如到目前为止租客的身份、动机,是否预谋已久,生前为何密集游览多个城市,社交账号上为何有神像图片,为何自杀,等等,依旧是疑点重重。当地警方表示,侦查部门的结果出来,一旦有新的线索和情况,会立即在网上通报。不管怎么说,此事要平衡好家属的隐私和情绪和公众的知情权,在不打扰的前提下,可以公开的信息还是得尽量透明,消除疑虑。

⑩此外,女童章某的离去已经成了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在真相未明的前提下,就个案来说,寻找能够消灭风险的反思入口,依旧是相当困难的。不过超越个案来看,有些细节值得警醒,比如留守儿童的身份,是否能够再次唤起从家庭到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切?

分析:9-10段,信息是需要进一步公布,但是也要平衡好公众的知情权与家属隐私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尾也将问题引向更深层次的提问:对留守儿童的关照。

总评

光明网的评论用了剥笋法的写作手法,评论首段还是简要介绍了一下事件由头,然后分析当下我们存在焦虑和恐惧的两个原因,再指出人们焦虑被利用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最后指出如何化解焦虑措施但同时也指出要保护好隐私。

后 记

光明网和新京报的评论,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新京报的评论,因为不得不说关于杭州女童案近些天确实一直在牵动广大网民的心,我也同你们一样时刻关注这则案件,近些天的微博头条都是关于该女童的,但是关注的内容似乎有些偏颇,关照的更多的是关于该则案件的破朔迷离,而缺乏了对个体生命逝去的惋惜,包括后续的一直在推送女孩遗体、家属到达殡仪馆。

我觉得这已经在一定程度超出了我们应该对这一则案件的关注,再往下报道难免有过度曝光以及有违新闻伦理之嫌,新京报的评论也体现出他们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照,此外,光明网虽然立意在不要侵犯隐私,但是对最后留守儿童的关照,指向了一个社会共性的问题,也展现了一个大报该有的人文关怀。

其实对于这种恶性社会事件,其实有价值的社会评论不在于去辱骂两位嫌疑人,而是在于追问该事件发生背后的更多社会成因以及今后我们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评论具有舆论引导作用,就女童遇害一事,我们应该更多是反思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关注留守儿童和儿童保护问题。

 

 

相关推荐

2019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高频考点

新闻背景

“杭州女童被租客带走”一案,连日来一直牵动着网民的心,近日的微博热搜头条也几乎都在实时报道寻找该女孩的进展。7月13日,@象山警方在线发布消息称,当天中午在象山石浦海域海面上发现的女童尸体,警方经技术鉴定,确定系浙江杭州失联女孩章某。

社会类事件,评论立意可以从何处切入,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1)当杭州女童遇害后,我们究竟是关注生命本身,还是被案件诡异所吸引,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否有所偏颇?

2)杭州女童遇害案,对于留守儿童的保护与监管问题,是否还有同类事件存在,是否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再次发生我们能够再做出何种努力?

3)在关注该案件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度曝光之嫌,媒体在报道此类问题时,是否要进一步平衡好用户知情权与隐私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光明网和新京报就此事发表的评论

被租客带走女童遇难:比猎奇更重要的,是“哀其不幸”

新京报快评

① “女童去哪了?”——连日来,牵动人心的杭州9岁女童被两位租客带走事件,悬念连着悬念。涉事女童章子欣的下落,也成了公众心头之惑。如今谜底揭开,女童已经遇难。她跟父亲最后一通电话中的那句“爸爸,我回不来了”,一语成真。

② 这无疑是个令人悲伤的消息。女童遇难,本是所有可能的结果中近乎最坏的一种。虽然在两名租客跳湖自杀、女童下落迟迟不明后,很多人心中已有不祥预感,但“靴子”没落地前,人们依旧怀有善意希冀,希望只是虚忧一场,希望女孩平安无恙。

分析:1-2段简单介绍了一下杭州九岁女童案的原由以及该事件最终的结果。

③ 可当女童的动向栏从“失联”转到“遇难”,人们只能被残酷的真相拽回现实,不愿接受却又不得不直面这沉重的结局。举国关注与一片祈祷,换来的回响未遂人愿,实在让人唏嘘。

④ 如果说,在女童尚处于生死未明的“失联”状态时,公众还能在“期待结果”和“害怕结果”中纠结,那最终结果用“确定性的厄运”终结了“不确定性的悬念”后,有些事便只能承受。你接受或不接受,女童的不幸就摆在那。

⑤ “不幸”二字,重若千钧。在浙江警方通过DNA鉴定,确认疑似失联女童遗体系其本人后,女童的不幸就是清晰而的。无辜的她,本可生如夏花般灿烂,本可不踏上那条不归路,可她没能避开这一劫。她的厄运也意味着,虽然这起悬疑剧仍有很多“悬而未知”之处,却注定了是以悲剧收尾。而这悲剧结果比那悬疑过程,要更加沉重——“生命至上”早已标记了生命本身的分量,这比很多东西都重。

分析:3-5段就杭州女童遇害案这一事实,指出人们应该接受这一悲剧结果,而不是悬疑过程。

⑥ 毋庸讳言,租客带走女童事件得以持续发酵,跟此事中的各种蹊跷不无关系,有“悬念推着舆论走”的成分:无论是两名租客莫名其妙地带走女童,还是他们那不明不白的自杀,抑或是他们生前不同寻常的家庭关系与行为轨迹,都充满诡异。

⑦ 也正因其诡异,很多人只能顺着那些貌似可循的脉络,包括女租客QQ空间内都是其家乡本土神祇照片、二人自杀时间地点对应着某些习俗传说等,或者是发散思维以至于将“楼”盖歪,在女童父母乖谬的婚龄育龄和吊诡的离婚节点上发掘线索,以此找寻自洽的逻辑。由此衍生的“邪教迫害说”、“拐卖儿童说”和“亲妈策划说”等,有的已被事实证伪,有的则真假莫辨。

⑧ 这么多让人不知所以的情节叠在一块,想不激起公众的好奇心都难。这样疑点丛生的离奇事件,想不被“网络福尔摩斯”们变成智力闯关题亦很难。这本很正常。

⑨ 即便如此,在我看来,比起猎奇,更重要的是“哀女童之不幸”。在此次事件中,人们不宜只看到诸多情节的“戏剧性”,却看不到结果的“悲剧性”。这并非反对各方深挖内情,只是希望发掘真相的动机是借机发现问题、避免悲剧重现,而非单纯“猎奇”。

分析:6-9段,指出人们对这则案件保持好奇,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不应该只是对该则案件只有猎奇,而失去悲悯的情怀。

⑩基于悲悯心去打捞真相跟为了猎奇而窥探答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对女童遭遇的同情,会让我们努力“亡羊补牢”,着力发现隐藏在孩子身边的风险因子、弥补儿童保护方面的漏洞,拿此事来说,租客作案动机究竟指向了什么,是邪教拐骗抑或其他,事件又暴露了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可供反思的引子。若只是为了从猎奇中获取快感,那这事多半会被改编为“拍案惊奇”式故事,而不会被提炼出公共价值。

分析:进一步指出基于悲悯心去打捞真相跟为了猎奇而窥探答案之间的本质区别,基于悲悯之心去打捞真相可以提炼出公共价值。

⑫ 说到底,被租客带走的女童之不幸,道出了现实中有些风险的不测。我们应将她的不幸视作一种警报,而不是看成怪诞录式谈资;应该想着去由此改变些什么,而不是将什么都变成一段猎奇八卦……这样才担得起生命的厚重,才能予逝去的女童以告慰。

分析: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让杭州女童的不幸事件变成一种警报和警醒。

总评

该则评论首段简单介绍了事件的由头,再指出对当下女童遇难我们要接受这一现状,因为该案件的悬疑,我们对此存在好奇本身无可厚非(让步),但是不应该只是去猎奇而失去了对生命的关照(转折),最后希望杭州女童遇害案成为整个社会对儿童保护的一种警醒与警报。(由一个个案上升到普遍意义)。

杭州女童遇难:消解疑虑但也别打扰隐私

光明网评论员

①7月4日,章某被两位租客以“去上海做婚礼花童”为由从家中带走;7日晚,家人与租客及女童三人失去联系;8日,两租客在宁波东钱湖衣服捆绑跳湖自杀,此事逐渐发酵,女童的动向成为公众最关切的议题。尽管对不少人来说,在租客自杀后,他们在心中可能已经设想了最坏的结果,但如今悲剧被证实,依旧让人痛彻且难以接受。

分析:首段,通过事件发展的时间线简要介绍了事件的发展脉络。

②网上流出的图片、视频中,能够看到章某的朝气、阳光,那是孩童所独有的生机。也正因如此,她的离去才更让人心痛,心痛中夹杂着绝望,一种集结全社会之力搜救,仍然无法改写某种不确定风险对命运剥夺的绝望。

③ 当然,还有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两方面。其一,它源于在陌生人社会下,降低信任门槛随时导向未知风险的危机。女童的爷爷奶奶,在与租客沟通、租房等系列操作后,出于对两人的信任,将孩子交到他们手中,这成为悲剧的开始。

④有论者认为,不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类似的风险提示相当正确,却未必能够完全应对预谋作案者的精心围猎。在这个由陌生人编制的社会网络下,除非与世隔绝,否则要抵御一切类似风险,老实说相当困难。日常化的危机,时刻散布在生活的细节中,女童章某的命运揭示了一种最极端但又很难彻底杜绝的危险可能。

⑤ 其二,女童失联之所以备受关注,还在于此事交织了太多的疑点。从亲妈策划到绑架拐卖再到让人惊心的邪教迫害,有些被证伪,有些依旧是猜测。

⑥ 那些依然不可解释的细节,让疑云笼罩下的我们无法用常理去推断。所以哪怕警方辟谣,两租客跟网上流传的宗教组织没有关系,社交媒体上神乎其神的说法,仍然相当有市场。在现代文明下,带有封建色彩的作案动机的推理,彻底击中了公众对于社会安全的焦虑。

分析:2-6段由于杭州女童遇害案背后人们恐惧的根源,信任危机减低以及该案件的疑点、无法解释的细节击中了当下人们的焦虑心理。

⑦像往常的案例一样,这种焦虑和恐惧很快被利用。不乏自媒体用猎奇式的写作,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来煞有介事地还原真相。在对女童章某之死的解释权争夺中,这场悲剧反而成了流量的凭证——尽管它事实上已经对家属构成了打扰,在勾起猎奇欲的同时,还加剧公众的恐惧情绪。

⑧同情、悲悯而不猎奇,尊重逝者,不妄加揣测,报道写作有节制,仍然是必要的底线。而站在警方的角度看,面对层出不穷的猜疑,以及它所引发的恐惧情绪,还是得靠真相来抚慰。

分析:7-8段这些焦虑心理被自媒体平台贩卖和利用,毫无真凭实据,只是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⑨比如到目前为止租客的身份、动机,是否预谋已久,生前为何密集游览多个城市,社交账号上为何有神像图片,为何自杀,等等,依旧是疑点重重。当地警方表示,侦查部门的结果出来,一旦有新的线索和情况,会立即在网上通报。不管怎么说,此事要平衡好家属的隐私和情绪和公众的知情权,在不打扰的前提下,可以公开的信息还是得尽量透明,消除疑虑。

⑩此外,女童章某的离去已经成了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在真相未明的前提下,就个案来说,寻找能够消灭风险的反思入口,依旧是相当困难的。不过超越个案来看,有些细节值得警醒,比如留守儿童的身份,是否能够再次唤起从家庭到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切?

分析:9-10段,信息是需要进一步公布,但是也要平衡好公众的知情权与家属隐私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尾也将问题引向更深层次的提问:对留守儿童的关照。

总评

光明网的评论用了剥笋法的写作手法,评论首段还是简要介绍了一下事件由头,然后分析当下我们存在焦虑和恐惧的两个原因,再指出人们焦虑被利用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最后指出如何化解焦虑措施但同时也指出要保护好隐私。

后 记

光明网和新京报的评论,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新京报的评论,因为不得不说关于杭州女童案近些天确实一直在牵动广大网民的心,我也同你们一样时刻关注这则案件,近些天的微博头条都是关于该女童的,但是关注的内容似乎有些偏颇,关照的更多的是关于该则案件的破朔迷离,而缺乏了对个体生命逝去的惋惜,包括后续的一直在推送女孩遗体、家属到达殡仪馆。

我觉得这已经在一定程度超出了我们应该对这一则案件的关注,再往下报道难免有过度曝光以及有违新闻伦理之嫌,新京报的评论也体现出他们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照,此外,光明网虽然立意在不要侵犯隐私,但是对最后留守儿童的关照,指向了一个社会共性的问题,也展现了一个大报该有的人文关怀。

其实对于这种恶性社会事件,其实有价值的社会评论不在于去辱骂两位嫌疑人,而是在于追问该事件发生背后的更多社会成因以及今后我们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评论具有舆论引导作用,就女童遇害一事,我们应该更多是反思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关注留守儿童和儿童保护问题。

以上就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杭州女童遇害案”评论解析。更多你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持续更新中。

相关推荐

2019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高频考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