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考研复习过程中,大家注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文都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哲学考研复习:荀孟人性论的统一,一起看看吧。
考中哲的时候,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告子性无善无恶论,以及三者的比较说明,是先秦常考的题目。
对于上述三论,在考试中是老生常谈,来回就是那么几句车轱辘话。自先秦而下,儒家还出过各种人性论的观点,但是其渊源皆在先秦。孟告之辩,荀孟之差,直到现代新儒家仍旧是各执一词,说啥的都有,比如冯友兰1981年写给李泽厚的信里就说:
“附带说一句,先秦理性主义的发展高峰还是孟轲,不是荀况。中国理性主义的出发点是‘性善’,荀况主张‘性恶’,这从出发点就错了。”
当然,冯友兰此语具有复杂的知识背景,我们这里并不探讨。举此例的意思是说,像冯友兰这种程度的人物,似乎也并未统一荀孟,而是承接道学中尊孟的传统。
说来也怪,古往今来无数大学者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们偏偏从近代的一个畅销书作者那里看到了一丝希望,这个人就是李宗吾,很多人不认识他,但是提起“厚黑学”三个大字,相信没有几个人没听过。
我们纵览各种近代中国哲学史,没见过有他的记载,大概大家都不把他当哲学家看,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他对荀孟争论的看法。
二
李宗吾的证明方法很简单,可以说,并不是哲学证明,而是一种经验证明,或者连经验方法都不是,用今天的话来讲,他的证明是做“思想实验”。
啥子思想实验呢?主要有仨。
个,小儿抢饼推兄实验。
这个实验是为了引出问题,开头先引用孟子的话:“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李宗吾说,平时看这句话没啥问题,但是一看现实,就知道这话不靠谱。不信咱就让一个母亲把孩子抱出来,母亲给孩子喂饭,孩子就去拖母亲的碗,一不小心就会把碗打个稀巴烂;母亲手里拿个香喷喷的糕饼,小孩见了,又要来拖;若是母亲不给他吃,反而往自己嘴里放,那者孩子就要从母亲嘴里抓来,放到自己嘴里。现在请问,这孩子的行为是不是爱母亲?这娃在母亲怀里喝奶吃饼,若是哥哥跑来,这娃就推他哥哥,不让过来,现在请问,这种行为是否是敬兄?
李宗吾的上述意思不是说人没有善的行为,而是举例说明孟子的说法有破绽,不能完全符合现实。于是,个实验,我们看到孟子的学说有流弊。紧接着,他作了第二个思想实验。
第二个,爱意连环对比实验。
李宗吾说,我们来思考一下下述六个连续场景:
(1)暮春三月出去玩,看到此处山明水秀,心中就愉快,看到山粗水恶,心里就烦闷,这是为啥呢?因为物我本是一体,山水是物,我也是物,物类好,我就愉快,物类不好,我就不愉快。
(2)继续往前走,还是一片荒芜,碎石累累,但是呢,现在碎石之上,有落花飘零,我于是心疼落花,而把那些碎石忘了。这是咋回事儿呢?那是因为石头没有生命,花乃有生命之物,所以比起石头,我会更在意落花。
(3)假如现在落花之旁,有条狗子奄奄一息,哀鸣婉转,入耳惊心,你肯定又舍弃了花,去关心这只狗子,因为你与狗子同属动物,那花只是个植物。
(4)再假如,这只要死的狗子旁边,有一狰狞恶犬,正在与你不认识的一人打斗,难舍难分,你现在是去帮狗打人呢?还是去帮人打狗?自然是后者,因为你俩都是人,狗子远一层。
(5)现在你玩完回家,路上看到你一个朋友与一陌生人打的难舍难分,平分秋色,请问你说上去营救哪个?不知不觉,其实你去营救了友人,而不是那人,因为你与朋友有友谊,那人远一层。
(6)劝架之后,你和朋友站在危墙之下聊天,你一抬眼看到这墙倒下来了,肯定下意识的一个蹦出去,然后劝朋友快跑,这样,你体现了自我的本位。
根据上述六个场景,可以得出上图,以我为中心,层层放大,越往外,我的爱就越少,越往里,我的爱就越多。李宗吾说,可见牛顿万有引力的定律,也适合心理学。但是呢,进一步就会发现荀子与孟子的不同。试看第三例。
第三,友人劝架实验。
这个实验很简单,和上面的差不多,现在你一个很好的朋友来找你玩,玩完走了。结果现在有人来向你汇报,你的朋友在外面跟别人打起来了,其余的情况不知道,你现在会怎么想?你肯定会想:哎呀他可千万别出事儿,哎呀他打别人,也别让别人打他。
那么,现在请问,你这种想法,是性善的表现,还是性恶的表现呢?李宗吾说,我们不妨去采访一下孟子和荀子。
我们把这事儿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哎呀,这是性善之表现,何以言之呢?友人与他人打架,与你毫无关系,而你之愿其打胜者,此乃爱友之心,不知不觉,从天性中自然流出,古圣贤明胞物与,无非基于一念之爱而已。所以你这种爱友之心,务须把他引而伸之,扩充起来。”
我们又把这事儿告诉了荀子,荀子说:“孟子那是胡说八道,这明明是性恶之表现,何以言之呢?你的朋友是人,他人也是人,你不救他人而救友人,此乃自私之心,不知不觉,从天性中自然流出。所以你这种自私之心,务须把它抑制下去。”
大家看,同一种现象,两边解释都有理,到底谁说的对呢?李宗吾说,我画个图大家就明白了。请看下图:
实则,事情本身的道理是清楚的,就是第二个思想实验得出的结果:爱与距离成反比。谁和我关系更近,我就更爱谁。而对于这个事情的不同评论,是因为孟子和荀子站的角度不一样。李宗吾说:
“如图: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请问友字这个圈,是大是小?孟子在里面画一个我字之小圈,与之比较,就说他是大圈。荀子在外面画一个人字之大圈,与之比较,就说他是小圈.,,,,,孟荀之争,如是如是。”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图,孟子是站在圈里向外看,看到了圈圈放大的趋势,于是觉得顺着这种趋势,圈圈最终可以扩而充之,越来越大。而荀子呢,则是站在圈外往里看,看到了圈圈收缩的趋势,于是感觉到,顺着这种趋势,圈要越缩越小,因而要阻止圈圈变小。由于这种角度的不同,荀孟二人提出的意见也不一样。
孟子看到圈圈从内到外的扩大趋势,因此认为人性本善,扩而充之即可。于是乎他曰:“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又曰:“举斯心, 加诸彼。”
而荀子看到圈圈从外到内的缩小趋势,因此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加以遏制。于是乎他曰:“妻子具而存衰于亲, 嗜欲得而信衰于友, 爵禄盈而忠衰于君。”又曰:“拘木必将待櫽括、蒸矫然后直, 钝金待砻厉然后利。”
三
最后,李宗吾得出结论说:
“孟荀之争, 只是性善性恶名词上之争, 实际他二人所说的道理, 都不错, 都可见诸实用。我以为我们无须问人性是善是恶, 只须创一条公例:‘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 把牛顿的吸力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应用到心理学上, 心理物理, 打成一片而研究之, 岂不简便而明确吗?何苦将性善性恶这类的名词, 哓哓然争论不休。”
可以看出,李宗吾的论证方式虽然并不哲学,但得出的道理引人深思,这种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仍然值得我们以极为认真的态度去反思。
以上就是哲学考研复习:荀孟人性论的统一。更多哲学考研复习资料,持续更新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