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余力的同学,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进行深入研究,进行专题学习。文都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新传考研复习专题: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关系分析,一起看看吧。

议程设置理论假设最 早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其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在随后的30年中,作为大众传播学经验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麦库姆斯等学者开始思考:究竟是谁影响了媒介议程的设置? 这一关注重心的转移就把这一理论放到了社会大环境中,而这已超出了经验主义研究的方法范围。于是,议程设置研究的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外延拓展点——框架理论。

在议程设置理论得到证实的稍后时间,高夫曼出版了《框架分析》一书而广受重视,一些社会学者并以此来进行大众传媒的研究,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就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活动,在社会系统中新闻框架是消息来源、社会情境、新闻工作人员等因素互动的结果。

目前,对于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另一种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是两种理论体系,否定二者合流的观点。

那么今天觅游带大家梳理一下两个理论,其实两个理论在理论层面是互相独立的,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又可以在传播学研究中互相借鉴使用。

一、两种理论发展回顾

(一)议程设置理论

科恩认为报纸或评论不能影响读者怎样想,但在让读者想什么上很有效果,这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最直接来源。这一假设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媒介议程影响受众议程;其次,又从有限效果论回到强 效果论,但与早期“魔弹论”等强 效果论强调的态度的转变不同,这一假设强调的是对认知的影响。

对于经验主义学者来说,科恩的这一假设有了方法层面的意义,即可以进行媒介内容分析与受众认知的调查,检验二者是否有因果关系,就可以确定假设是否成立。在内涵的发展上,首先是要证实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相关。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以美国总统大选为题进行了早期的量化研究。研究分两部分,一部分对新闻媒介(5家报纸、2家新闻杂志、2家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进行内容分析,把选举主题分为三大类,看哪一类比例。另一部分是问卷调查法,抽样询问当地未决定投票意向的选民,调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选举主题。最后,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

以上的研究有一个缺陷,即因果方向问题。虽然证实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相关,但不能确定是谁影响谁,如果是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则假设就不成立。

麦库姆斯和肖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在1972年美国的大选期间,在卡洛特进行了一次小样本的追踪访问,他们分别在当年的6月和10月访问选民,调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议题。在同一时间,对当地报纸和ABC、NBC电视的晚间新闻进行了两次内容分析,计算出了 6 月和10月的媒介议程,然后进行前后相关交叉分析,研究结果是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

(二)框架理论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 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对于信息传播活动的研究,高夫曼也是放在框架分析的背景中进行的。高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那么框架是如何来的呢? 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加姆桑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和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

二、鲜有相似,各位一体

(一)两者相似之处

两者的相似之处主要为:二者更关注于在媒体中议题或对象是如何被描述,而不是哪种议题或对象被报道显著性的多少;二者都强调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思考的对象;二者主要强调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关系。从媒介内容和受众认知之间关系的角度上来考察这两种理论,二者都关注于传播和受众的相互关系。

(二)两者的不同之处

不论是认为两种理论是合流还是分流,都是由于各自切入的角度和层面不一样,因此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延伸的学者,其实只是把框架论的具体方法引用到对媒介议程的研究;而反对合流观点的学者,是在具体研究的侧重点上讨论。要探讨这两种理论的关系,我们应从理论的层面来进行探讨。

1、理论来源不同

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来自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他在《民意》一书中说:“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是他在研究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后来麦库姆斯等的实证研究多是选举主题,我们可发现这些研究的重心在于政治学。

这种特别选择政治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实践结果去解释问题的方法,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方法原则是一致的。可见议程设置论的最初来源是实用政治学的研究。

高夫曼的框架理论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贝特森认为心理框架是一组讯息或具有意义的行动,高夫曼引用过来认为框架代表了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

其次,高夫曼也借用了贝特森的心理情境的说法,认为框架乃是在特定心理情境中,由一群语言符号讯息所发展出来的经验,人们借此建立了观察事物的基础架构,用来处理和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框架概念经历了从贝特森的人类学到高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历程。

2、理论研究方法不同

框架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比较简单,如话语分析法或符号学方法。近年来发展出了内容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

议程设置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定量的研究方法为主,通过测量媒介对议题或对象的报道频率、角度和受众对其关注度的关系来确定媒介议程对于受众的影响。

3、研究焦点不同

议程设置理论在于效果研究,正如麦库姆斯所言:议程设置理论的中心是社会公众是怎样形成舆论的,焦点在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而框架理论在于意义的建构,即新闻是如何建构的, 这进一步涉及到影响新闻建构的各种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焦点是大众传媒的内容或话语,其主要关注媒介如何通过语言、符号、声音、图像的选择、凸现、排除等信息组合和表现方式来暗示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

三、取长补短,综合使用

虽然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在方法论上有各自的体系,在此层面上无法结合,但在具体的方法上却可以互相引用。

(一)议程设置引用框架理论的方法成果

在文本分析中,议程设置的研究可以引用框架研究中所用的语言学、符号学等方法。前面提到的麦库姆斯等学者认为的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新理论领域”,其实就是这种方法的引用,这无疑很大地加深了议程设置的研究,尤其有助于对媒介议程的层次分析。

对于媒介如何设置议程,学者们提出了议程框架化。即一方面用框架的方法去挑选新闻, 使内容与框架一致,进一步按框架的方式去架构新闻,具体到一个议题,架构时突出与框架一致的面向或属性。

在议程设置研究中除了引用框架方法研究媒介议程的架构外,学者们已开始探讨这种层次的媒介议程对受众认知程度的影响。如在对政治议题的研究中,弗凯尔德森认为媒介的议程框架会影响大众对相关政策议题的认知程度。这种议程框架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的着眼点和再现形式。他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的,其实也就是对框架方法的引用 。

对受众研究,议程设置有许多地方可引用框架理论的方法与成果。如议程设置怎么样才能发生效果?当显著性的问题经传媒送给个人的头脑后,发生什么作用?议程设置的受众研究,一直比较注重于受众的外化行为效果研究,而对于内在的心理机制研究较少,框架研究则可以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议程设置理论在外延上的发展是探讨媒介议程的成因,即谁在设置媒介议程?是新闻工作者、利益(控制)集团、政党、大众还是消息来源等?是单一因素还是多重因素?这些问题其实与新闻框架的研究范围一致。还有媒介议程对现实事件或议题的报道,是放大了还是缩小,还是成比例的?对于这些问题在议程设置的传统的内涵研究中都不能求解答,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框架理论所研究的内容,可以引用框架理论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手段。

(二)框架理论引用议程设置的方法成果

框架理论的研究虽然在方法论上是定性研究,但在具体研究上也适当采用量化方法。如甘斯对报纸的观察得出了:报纸多半告诉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 ,而不是他们不知道的。就是在观察和访谈中多以量化的方法来进行的。

塔奇曼是一个框架研究学者,但他把效果放到了一个中心的地位,放到了新闻过程之中。他认为在整个新闻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如何强迫受众接受新闻框架。受众就像记者和编辑,对新闻框架有接纳和排斥,他们也参与了新闻的产生过程,并且对于框架的形成还发挥着反制作用。这种观点与议程设置理论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在具体研究手段和研究文献上其实也可以引用议程设置在此方面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慧.从框架理论探究属性议程设置理论[J].艺术科技,2017,30(07):427.

[2]朱一.聚合还是分流——多元视角下框架理论和第二层议程设置之比较[J].消费导刊,2009(14):191.

[3]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88-91.

以上就是新传考研复习专题: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关系分析。大家根据自己报考院校的真题特点以及自己的复习状况来决定是否进行专题复习哦。更多新传考研复习资讯,持续更新中。

相关推荐

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杭州女童遇害案”评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