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生能对社会的繁荣进步有所贡献吗,参加2020心理学考研的同学问了我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贡献,且意义重大。举个例子,根据心理学的艾森克犯罪人格假说及布朗芬布伦纳的微观系统理论,我们可以对受到家庭教育影响的青少年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起到早起识别、及时引导、扭转人们发展轨迹、促进人们健康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下面文都考研小编来带同学们来看看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人格影响的具体表现:

20考研答疑交流:788281527【点击一键加群】丨官网微博【@文都考研资讯

心理学研究科学数据显示,常处于父亲的全面控制,360 度“无死角”的关心,同时又处在被父亲否定、拒绝的孩子,久之就会出现闷闷不乐、心烦意乱,甚至焦虑、易怒、抑郁等,在不良刺激下容易引发一系列不良行为形成。

有报道发现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期,父母教养方式的要求或控制、接纳或回应尤为重要,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限制和监管的程度较少和提供关爱和提供支持的程度较多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指导父亲对青春期孩子要适当放手,以满足孩子独立自主性的需求,相信孩子拥有独立成长的能力,鼓励、接纳孩子的合理要求,稳定孩子的情绪,降低不良行为的出现,如说谎、反叛、离家、吸烟等。点击查看2020专业课考研课程

父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教养方式既通过精神质、神经质间接影响中学生不良人格形成,同时又对其产生直接作用,父母对孩子越是严厉,尤其是男孩的不良人格就越明显,这也说明父亲仍然使用专断的、体罚式的管教策略,并不能使孩子知错就改,加上母亲总是干涉和保护,会限制孩子独立性发展,阻碍健全人格的形成,逐渐产生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敌对攻击、反叛仇视等不适应心理,进而促 使不良行为问题的发生。

心理辅导老师要特别注意存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倾向的学生,既要对父母教养方式给予指导干预,也要对此类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和人格矫治,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这类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发生率。点击查看2020专业课考研课程

综上,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我们人格的形成,但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还有更多的其他社会心理因素参与,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仅可为家庭干预和预防中学生不良人格养成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理论探索。更多心理学考研复习资料,请查询文都考研网!

注:本文未经作者同意,禁止任何形式转载。